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部分中国共产党会议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分析简表

19375月,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
19569月,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阅读材料,任选两个会议,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2023-01-06更新 | 0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2-03-09更新 | 442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2022年高二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孙中山•土地问题

材料 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和劳资对立、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孙中山认为中国革命不能停留在“媲迹于欧美”,而应“睹其祸害于未萌”,“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为了预防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平均地权就成为中国社会革命的迫切任务。核定天下地价,规定土地现有价值属原主所有,革命后土地在原价之外的增额一律归于国家,为国民共享。国家采用土地价值的标准,征收土地税,将增加的地价以租税的形式转归国家。国家还可以根据需要,依照土地原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新编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概括材料中孙中山关于土地问题的主要观点。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对其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0-03-0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1927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2)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
2021-05-17更新 | 27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北京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华夏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从远古到西周时期

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①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

②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

战国时期

③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④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序号和序号之间,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月底,孙中山又在致蒙古王公电文中说:“汉蒙本属同种,人权原自天赋,自宜结合团体,共谋幸福……今全国同胞见及于此,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同年,他发表演说指出,辛亥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满族统治其他各族,“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也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今者五族一家,于平等地位……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

——摘编自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变》


(3)依据材料概述孙中山的民族观,谈谈你的认识。
6 . 扶危济困。

材料 孙中山特别重视扶贫帮困民生战略。1919年他在《建国方略》中指出:“夫国之贫弱,必由一定之由也,有以地小而贫者,有以地瘠而贫者,有以民少而弱者,有以民愚而弱者。”关于扶贫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实业”:

“实业乃富国之本”,“今之美国,吾人知其为世界最富最强之国也,然其所以致富强者,实业发达也。”孙中山指出,一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通过发展交通促进货物流通交易。二是要发展特色产业。孙中山提出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应重点发展“茶业”。

——摘编自黄和平《孙中山习近平扶贫思想比较研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扶贫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提出的背景。
2020-09-0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统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时人认为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是“用夷变夏”。洋务派“中体西用”可以追溯到“师夷长技”。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思想来纠正和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康有为认为:“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

严复则认为,“秦以米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在他看来,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上的奴仆。“没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

孙中山则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2)阅读材料二,概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各自思想特点。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和时代背景分析其出现的共同原因。
8 . 1905年的中国

材料一   1905年部分大事记

4月清政府删除刑法中凌迟、枭首、戮尸等项
7月五大臣出洋考察,拉开预备立宪序幕
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9月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严饬各地遍设蒙小学堂
日俄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条约,日本获得旅顺口、大连湾及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独占权,战败的俄国也稳固了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权益
10月京张铁路开工

材料二   1904—1905年以中国为主战场的日俄战争,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

——摘编自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拜访严复。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改造中国,“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摘编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

材料四 1905年,《民报》上刊载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思想主张的文章,文中称《共产党宣言》为“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并介绍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

——余培源《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1905年中国的认识。(要求:多角度论述,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9 . 近代以来,思想领域发生巨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康有为认为:“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严复则认为,“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在他看来,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主的奴仆。“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孙中山则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1)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各自思想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出现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1900年以前,在翻译的西学书籍中,有自然科学类437部,占总数的75.3%,社会科学类80部,占13.9%。20世纪初,翻译的西学书籍自然科学类164部。占总数的19.6%,社会科学类327部,占60.9%。1897年,梁启超在上海开办大同译书局。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打破了京师同文馆和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专营局面。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科学书译辑社、湖南译书社等,掀起了转译日文书的浪潮。这一时期,所译书籍主要有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斯宾塞《代议政治论》等,其中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思想界所起的作用最为深刻。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译书的发展及其原因。

材料三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是像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而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遇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将其唤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民国时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10 . 思想解放推动人类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人的发现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九十五条论纲”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并结合所学提炼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主题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材料二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来似乎容易,实际上此路则不通。

——摘编自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饥饿痛苦,压倒了一切。压倒了知识者或知识群对自由平等民主民权和各种美妙理想的追求和需要,压倒了对个体尊严,个人权利的注视和尊重。

——摘编自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变化,并指出其原因。
主题三传承与创新

材料三   1899年《万国公报》首次提到了马克思及其《资本论》,此后,在报刊关于介绍马克思及其观点的文章间或出现。1918年下半年开始,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20年3月,北京大学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开始有组织地进行。毛泽东在长沙曾通过《湘江评论》和《新民学会》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继而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3)阅读材料三,概括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020-03-2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