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5 道试题
1 .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该报告可用于说明(       
A.新中国理性地对待文艺工作B.文艺战线已进入社会主义状态
C.双百方针的指导思想已出现D.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日渐凸显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留俄教育兴起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期得到很大发展。189612月,总理衙门鉴于同文馆学生“临时传述,而洋人茫然不解者"提交了"奏派学生出洋片"一折,由同文馆向英、法、俄、德四国使馆各派学生四名,由政府承担学生学费与生活费,进行语言的进修。1902年,光绪发布上谕,号召“选择明通端正之学生筹给经费派往西洋各国考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真才以备任使"。于是,总理衙门、学部、邮传部选派学员赴俄学习铁路、法政、矿务和商业等专门学科。湖北总督端方认为选派留学生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首开地方派遣留俄学生之先河。1905年以后,留学成为知识分子入仕的一条捷径,自费留俄人员的比例大为增加。

——摘编自张泽宇《晚清留俄教育述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表述了希望派遣考察团或者留学生赴苏学习的愿望。1951年新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向苏联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当年实际派出留学生380名,其中留学苏联学生375名。第一批留苏学生专业主要集中于卫生、水利、轻重燃料工业、教育、交通运输等行业上,他们中的一些人日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研究领域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首次派遣留苏学生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侧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大学生,第二类是侧重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钻研的研究生,随后增加了偏重于实际技术的掌握和使用的实习生和赴苏进修的高校教师。

——摘编自周尚文、李鹏《新中国首批派遣留苏学生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留俄教育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留苏的特点及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指出:“要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过去的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过窄,不能适应各项建设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求,对毕业后的就业和转移工作领域往往造成困难,这种状况必须予以改变。”这一指示(     
A.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变B.体现国家对教育界开始拨乱反正
C.旨在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的要求D.践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民初国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在“白话文运动”兴起之前,国文教学内容只是单一的文言文,且选材多停留于经史文选等。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以文言为代表的古代话语体系记录和承载着封建旧道德、旧伦理。“宋、元以来盛行的白话文学乃是文学的正宗,白话为文学之利器,也为教育普及之工具”。胡适还坚持要用白话来编写教科书,以利国语的传播和普及。白话文进入教材,从此改变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从1932年颁布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开始,“了解固有文化”与“增强民族意识”列入了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中。1936年颁行的课标“修正本”,将“酌量兼使有运用文言作文的能力”修订为“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

——摘编自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一段轻视和忽略文言诗文教学的时期。2001年《高中诺文教学大纲》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义,读懂文章内容。2003年颁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文言诗文教学的规定: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中国思想界起初误以为现代化就是西化,时至今日,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化和民族化并不矛盾,是融合为一体的。21世纪,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趋同化现象,它将模糊原有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本民族的文化越有活力,越是刚健、自信,就越能自由开放地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员。

——摘编自胡虹附《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重视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2022-11-0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西北八校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022-09-08更新 | 2584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明明的爸爸在青春年华时由于学校教学秩序混乱,广大教师受到摧残,而失去了接受科学教育的机会。据此你可以判断其原因是(     
A.“文革”的破坏B.“教育大革命”C.教师力量不足D.教育经费困难
2022-08-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7 . 【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7-20更新 | 362次组卷 | 9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21年11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袁隆平院士的研究
A.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B.使得我国农业完全实现现代化
C.推动生物基因工程的发展D.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
21-22高二下·广东肇庆·期末
9 . 进入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发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等全日制教育的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识字教育。到了1953年,在职工中扫除文盲近一百万人,农民中扫除文盲约三百万人。这些举措(     
A.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了基础B.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深受“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D.体现了“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1年唐韵笙基于传统戏《假途灭虢》(取材于《左传·僖公五年》等),创编了新型京剧,将其更名为《唇亡齿寒》并组织进行义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据此可知(       
A.“双百”方针推动戏剧走向繁荣B.传统戏剧焕发活力成为社会潮流
C.戏剧作品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要D.革命题材戏剧适应大众文化需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