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2 道试题
1 .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自1958年起的三至五年内,基本扫除文盲并普及小学教育;15年内使每个有条件的自愿的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这折射出当时(     
A.基础教育体系趋于完备B.党和人民发展教育的意愿强烈
C.高校入学门槛逐渐降低D.国民教育与工业建设协调发展
2 . 如图为1959年某画家创作的《课本随身带,抓空学起来》,画中一个年轻姑娘正在细心的教着农村社员大妈学习。这一作品(     
A.展现了“上山下乡”运动B.宣传了“半工半读”制度
C.提高了劳动女性社会地位D.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3 . 某学者指出,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下,中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正如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那样,中国研制核武器恰恰是为了彻底消灭核武器。可见,中国研制“两弹一星”(       
A.有利于开启“向科学进军”的进程B.激发了人们保卫和建设国家的热情
C.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D.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 ( 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这反映我国
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
录取率%4.86.1    28.7     24.65772.3
A.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现了普及的目标
C.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D.践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2022-07-03更新 | 235次组卷 | 21卷引用:海南省陵水县陵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截止到2002年,我国高校招生总人数约为260万人,比1998年增加152万人,高校招生率总体提升15%。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B.教育界“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对教育领域冲击D.完整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需要
2022-06-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10233次组卷 | 5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程(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莱特兄弟于1908年创建了世界第一家飞机制造企业,并获得美国陆军订货,这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军事)航空工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全世界的企业数量达到约200家。二战时期巨大的军事需求刺激了世界(军事)航空工业的第二次大发展。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的飞机工业领先世界,其中美国飞机工业在规模和实力上均达到第一。二战后,军用航空订货锐减,同时飞机由活塞动力向喷气动力跨越。在民用飞机领域,美国取得喷气干线客机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把苏联远远甩在后面。美国飞机工业在1960年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整合,重要飞机制造业企业从26家合并成为4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法、德等几个航空大国的航空制造业首先逐步实现了本国航空制造业的整合,并开始进行跨国整合。

——摘编自赵长辉、段洪伟《从莱特兄弟突破到跨国整合——飞机制造业百年简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航空事业的探索。1951年,我国派代表前往苏联,以寻求其对中国航空事业的支持,中央也为航空事业筹集了一笔外汇,几个月后,航空工业局正式成立,我国航空事业正式起航。1953-1957年,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苏联多种型号的飞机后开始了仿制工作。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出第一款喷气式飞机——“歼教-1”。1973年,中国订购了第一架波音707飞机。同时,美国民用飞机制造公司也提出了和中国联合生产大型客机的提议。但由于种种原因,整个90年代,中国始终未能造出大飞机。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数名专家经过商讨,一致认为研制大飞机迫在眉睫。2006年,在多名专家的推动下,大飞机、载人航天等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并于2007年正式获批。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我国航空工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张静波《中国大飞机项目的辛酸往事:大国崛起,需要真正的“中国制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有何不同,并简析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贯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表明,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A.体现时代性与求实性的结合B.实现了人才培养方针的根本转变
C.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D.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2022-06-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文坛上爆发了一股探索性的创作潮流。它以肯定生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为前提,突出小说创作表现生活的多侧面、多视角的审美功能,打破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颂歌为主调的文学创作模式。由此可知,这一潮流
A.得益于国家文艺方针的贯彻B.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新篇章
C.继承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D.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
10 .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学习。新中国的扫盲运动
A.反映了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B.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2022-06-0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