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的方针,并且提出,“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教育。”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3-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包括儿童和成人的初等教育,儿堂初等教育7岁入学,年限5年,施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业余工农速成中学、业余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各种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新学制明确规定工农速成教育和各级各央业余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占同杯重要的地位.同时,还规定设立各级各类补习学被和函授学校,设立聋、哑、言等特种学校;各种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所必需的技术学校被列入了正规的教育系统并建立了必要的朝度;各种学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郄能够互相衔接,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了人民教育的一条康庄大道。

——摘编自李建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摘编自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表》等

材料二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一“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并分析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的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肢体匀称、形态健美,并养成坚韧、勇敢、克制等道德品质;结束基本教育后,大多数人就业谋生,少数富家子弟可入国立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

——摘编自《雅典的教育》

材料二   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王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

材料三   从1952年开始,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高教模式,取消原有系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重点,将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系科专业分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普遍设立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工科由此成为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比重最大的类别。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摘自物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雅典学校和中国古代太学教育的目的和形成不同教育模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一度曾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民族运动如足球,拳击等,也自下而上地渗透到上流社会并逐渐成为全民共同的体育休闲方式。1863年12家俱乐部在伦敦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来规范足球运动。1888年足球联盟成立,确立了职业足球比赛的合法地位。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英格兰从1893年的560人上升到1914年的7000人,到了19世纪末,大多数中等以上城市都建设了各种体育场馆,仅伦敦就建有6个体育馆、61个足球场和297个网球场。

——摘编自任慧明《英国现代体育的起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体育事业摆上了议事日程,1952年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全国体育事业发展。1959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掀起了全国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近亿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1960年我国登山健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奇迹……1984年,我国首次组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运动会;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办。1992年,足球领域率先开始职业化探索。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摘编自苟仲文《新中国体育7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现代体育的特征,并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现代体育的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建国以来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0-02-12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上期第五次质检(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材料一   “一五”期间,不仅原有的工业企业得到大规模改建、扩建,大批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工业也迅速建立起来。重工业方面,能源基础、原料基础的建设以及机器制造业都发展迅速;轻工业方面,建材、纺织工业等都有一批重点项目投产。一批中国过去没有的现代化工业骨干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械、新式机床、精密仪表、无缝钢管以及国防军工企业等都纷纷建立起来。到1957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

1957年钢煤电等生产的增长幅度

项目钢产量煤产量发电量
比1952年增长296%96%166%
比1949年增长33.9倍4倍4.5倍
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增长5.8倍2.1倍5.2倍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一五”期间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材料二   

2007年对比的参照年份增长倍数(倍)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与1978年相比22.02
在校研究生数与1978年相比109.29
专利中请数与1986年相比49.75
专利批准数与1986年相比130.71

——据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09)》(下)

与80、90年代相比,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绝对规模呈现逐年快速增长。我国研发投入从2000年的108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8.7%;到2011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绝对规模仅次于美国。2013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继续高速增长,全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亿元,增长9.9%

——吴建南等《变与不变、同与不同:中美研发经费投入再比较》


(2)阅读材料二,说明新时期我国科教领域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019-03-3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6 .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某高官在评价中国某项重大科技时说:“这件事情表明了中国人在打击力量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并且表明,那里的‘动荡’和无政府状态并未影响他们取得进展。”(摘编自“文革”期间的《参考消息》)该人士评论的是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C.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摘编自《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简要分析原因。
(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并谈谈你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观点的看法。
2014-01-16更新 | 1242次组卷 | 4卷引用:2014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8 . 中国史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商朝祖先)、后稷(周朝祖先)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史学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前者史家”与“近世史家”史学研究的不同点。
材料三 《历史研究》于1954年2月创刊,到1966年5月停刊。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界就许多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历史研究》是开展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园地。1966年6月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历史研究〉是资产阶级史学的反动堡垒》等文章, 1967年,《历史研究》被迫停刊。1974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为适应批林批孔和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需要”,决定出版《历史研究》。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鼓励学术争鸣,召开学术会议;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摘编自宋德金《<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历史研究》发展变化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4-02-22更新 | 12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