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摘编自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表》等

材料二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一“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并分析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18-19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2 .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这股发自晚明的新思潮,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的藩篱,萌发民主性的光华。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依据材料一判断其所谓的“异质因素”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
(2)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共中央为何要提出“双百”方针并概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3)材料二中“独特社会”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分别指出上述思想文化的差异性。
2020-09-08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4单元 近现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化-2018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击鞠、蹴鞠、相扑等项目代表了同时期世界体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宋代和明代,出现了圆社、踏弩社、水弩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相对于汉代,唐代和宋代的蹴鞠、明代的棰丸等运动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并对击鞠等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很多运动项目都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

——摘编自陈华慧《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等

材料二   民国以来,各界政府对体育事业均较重视。1915年,北洋政府发布《颁定教育宗旨》,要求重视国民体育,锻炼民众体格,保卫自身及国家。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民体育法》,指出民众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要求各自治村、乡、镇、市设立公共体育场发展体育。1949年,在新的国家制度下,体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被纳.入国家计划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体育沿袭其革命性、政治性、大众性及教育性等特点。在国家的强力组织、推广与干预下,群众体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践。

——赵薇朱汉国《论中共体育工作的政治化——以农村群众体育为中心(1927-196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至建国初体育运动与古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不同,并分析民国后各界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目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光绪帝批准《奏定学堂章程》,制定了一套以日本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教育改革是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其中分科大学和通儒院的毕业生可以授予举人功名。儒学仍然被认为是学业的基本内容,同时强调在学习外国的政治和法律时宜看全文,而不是学习其细枝末节。在各类学堂中都有军事训练课。根据学部的统计,1904年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人数为92169人;在1909年学堂为52348所,学生为1560270人。此后,新式学堂的毕业生在政府中占有重要的职位,代替了传统的有功名的人。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直至1957年结束。调整的方式是:合并专业、院系、撤销学校,建立新的专业学院,保留一小部分以文理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调整的原则是:按照大学、专门学校和专科学校三类分别进行调整,各大行政区至少有1所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和培养师资的大学。在院系调整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新兴工科大学的发展,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学校迁至内地。这次调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有了较大改变和发展。

——摘编自金一鸣主编《中国教育类别与结构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教育改革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0-01-10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年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高三1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居民成年人中文盲占1/3以上,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非常关注扫盲问题。列宁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使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1919年,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凡8至50岁的不会读和写的共和国居民必须学习本民族语文或俄文。参加扫盲学习的工人可减少劳动时间,工资照付。凡逃避本法令规定的义务和阻碍文盲学习者,对其给予罚款、停止粮食供应、开除工会会籍、判处强迫劳动等惩罚。1920年,苏维埃政府组建了全国扫盲非常委员会;1923年成立了全苏“扫除文盲协会”,在各地设立相应的机构。奔赴各地的扫盲工作者,一面开展扫盲教育,一面协助当地居民开展经济建设。到1939年,全国约有5,000万多人学会了读写,非文盲人数占全国人口的89%。

——摘编自于沛《苏联扫盲运动》(1919~1939)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党和政府认识到“国家的教育建设计划是与国家的经济建设计划密切配合的”。20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成立了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国扫盲的行政领导机关和统一机构;还成立了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协助政府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按照国家计划如期完成扫除文盲的任务。扫盲教材除了识字之外,还包括拥护共产党、爱祖国、爱岗敬业等内容。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下降到52%,一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摘编自《中国教育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扫盲运动的措施是如何适应苏俄和苏联不同时期历史环境的。(举出一例即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扫盲运动与苏俄、苏联时期扫盲运动的共同之处。
(3)结合上述材料,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角度,阐述扫盲运动的意义。
2019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1999年,在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材料二   黄甫全《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年级周课时科目

品德与生活

2

2

品德与社会

2

2

2

2

思想品德

2

2

2

语文

8

8

7

7

6

6

5

5

5

数学

5

5

4

4

4

4

5

4

4

外语

3

3

3

3

4

4

4

体育

4

4

4

3

3

3

3

3

3

音乐

2

2

2

2

2

2

1

1

1

美术

2

2

2

2

2

2

1

1

1

科学

2

2

3

3

物理

2

3

化学

3

生物

3

2

地理

2

2

历史

2

2

2

信息技术

1

1

1

1

2

2

2

综合实践活动

4

4

4

4

4

4

4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3

3

周总课时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表(2001年)

课程

每周课时数

中一

中二

中三

圣经

1

1

1

国文

7

7

7

英文

10

10

10

英文课外活动

思想品德

2

2

2

会话

1

数学

6

6

7

历史

3

3

3

地理

2

2

2

科学

4

4

物理

3

化学

3

生物

2

音乐

1

1

美术

1

1

体育

2

2

2

电脑

1

1

1

周会

1

1

1

班务

1

1

1

合计

40

40

44

澳门培正中学课程计划(200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澳门在初中阶段课程设置方面与内地有哪些相似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020-02-18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12月第03期(考点08-14)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我国完成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 等教育会议确定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吸收具 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以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加入 国家建设的行列。”1950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 明确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共必修课。1953年10月, 政务院又做出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强调“综合性大学和与几个业务 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为某一业务部门或主要为某 一业务部门培养干部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可以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1959年 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规定高等学校 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参加的形式有三种。

——摘编自《也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1)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2019-12-27更新 | 180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上期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节选(2019年11月1日)

材料二   汉字在使用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制约。一条叫做“简易律”,就是写字的人希望写得快,节约时间,这样就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于是造成汉字的一种演变趋向——简化。……所以在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里,我们就能发现好些逐渐简化的字形。汉字的字体演变,也大体显现出简化的倾向:小篆是对甲骨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

——董琨《中国汉字源流》

材料三   1909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简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而停止推行。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又叫“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中国香港林明峰《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应当“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的背景。
(3)分析简体字推广的重要意义。
9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革故鼎新,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将原有79所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1952年下半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全国各地高校分期分批进行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工科、师范、农林,财经院校和专业增多,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减少甚至被取消。同时实行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系迁至内地组建新学校。到195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较181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材料三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建国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二: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三: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三大发明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什么问题?这项科技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9-10-25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新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