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7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不断成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另外,批判了"通才"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

——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根据材料,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拟定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12-2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高考五省百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1953年5月,中共中央确定了各科教材的编写原则和体系安排,设立了编审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于1956年编写完成新中国第二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这些举措
A.推动了半殖民地教育的改造B.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
C.反映了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D.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2020-12-27更新 | 298次组卷 | 5卷引用:金太阳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卷)
3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的排斥;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国家政策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D.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2022-01-09更新 | 295次组卷 | 4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集中训练(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这说明高等教育
A.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B.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践行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D.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2021-09-01更新 | 348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20065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度百科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黄梅戏”自拟题目,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6 . “中国神话说,喷火的龙是全能的猛兽,它始终追逐着一颗火珠子,这象征着追求知识带好运气。今年是中国的龙年,它给赤色中国领袖带来了好运气。对他们来说,龙已经逮住了火珠子。”这封节选的外电报道的是中国终于
A.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C.获邀参加日内瓦会议D.强调文艺要坚持人民服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学校数在校
生数
学龄儿童入学率学校数在校
生数
学校数在校
生数
1949年34万所2400万20%5219所127万205所11.7万
2000年71.41万所13498万99.11%599464所15372万1813所939万

A.建国初期人民教育的奠基B.工业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C.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重视D.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道:“(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丰衣足食的世界。”这是对谁的褒奖
A.钱学森B.邓稼先C.郭沫若D.袁隆平
9 . 1977年冬天,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直接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得以重新复兴和兴旺的基本。材料评述的是
A.高考制度恢复的意义B.“211工程”实施的作用
C.义务教育实施的影响D.“科教兴国”战略的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国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然而,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而妥协,继续发扬革命战争的年代的大无畏精神,带领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地继续研发和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新中国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底气。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的背景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美突破技术封锁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