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77年8月,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决议,改变之前“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高校招生方针,采取新的“自愿报考、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针。此举
A.适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B.促进了高等院校课程体制改革
C.结束了科教领域“左”倾错误D.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 . 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1952年,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育经验B.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服务
C.背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D.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的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于2009年出版了《中国大趋势》一书,近年来在中国各界引起热评。作者根据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归纳为“中国现代化社会八大支柱”的“中国模式”。具体如下:

1.解放思想:这是中国社会变革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支柱。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支撑中国新社会长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关键的力量平衡。

3.“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允许多样化的存在,为中国生存与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4.“摸着石头过河”:冒着一定风险通过反复尝试探索未来道路,“实事求是”,从实践中学习。这就是邓小平的格言。

5.艺术与学术的萌动:中国当今精神文明得以加强的表现。

6.融入世界: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活动。

7.自由与公平: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良好的借鉴。

8.从奥运金牌到若贝尔奖:正是中国未来经济竞争力的预演。


根据材料并结合有关史实,评析材料内容。(要求:1.对约翰▪奈斯比特的“八大支柱”以史实加以概括论证。2.请你对约翰▪奈斯比特“八大支柱”之外的缺失进行增补,并加以说明。)
2020-05-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外研社发展至今,出版图书中除英、法、日等大语种外,还有越南、老挝等小语种,更有一些“世人罕闻”的非洲部族语,如僧加罗语、斯瓦希里语和豪萨语等。外研社的发展反映了
A.中国的外语教育已经处于世界先进的行列
B.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C.外语人才基本满足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D.中国人走向世界、寻求发展的渴望与尝试
6 . 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行业约需技术人员30万,而当时仅有技术人员14.8万,缺额15万。基于此,国家
A.发展工科院校B.恢复全国高考
C.普及义务教育D.开展扫盲运动
7 . 新中国初期,综合性大学被削减,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有数据表明,至1960年时,中国的二十五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90%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同期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材料表明新中国初期(       )
A.高等教育制度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B.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进展
C.“左”倾错误迅速蔓延至教育领域D.文化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美国
8 . 1951-1952年,4200万农民参加了冬学,有数百万人进了为工农开办的业余学校,还有众多工农进入高校学习。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教育发展过快过多B.受到“双百”方针的影响
C.群众建设新中国热情高涨D.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9 . 1949-1955年间,900多位留美学生经过坎坷挫折回到祖国。其中,钱学森、郭永怀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留美学生的回国(       
A.受到“向科学进军”热潮感召B.说明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
C.反映美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表明新中国重视科技人才
2020-05-1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的冬学教育大多沿袭了根据地和解放区时期的传统,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诉苦、对比和算账等。同时,适时开展时事教育,培养农民整体观念,实行城乡互助。冬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B.促进民众的自我觉醒
C.建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D.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