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社会化是指在国家政权的倡导和推动下,将儒学理念灌输给社会的各个阶层,使之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认知。随着汉代儒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汉代统治者践行儒学理念,使儒学用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中,并成为官更选拔的标准,提高了人民羡慕儒学的积极性。他通过建立信学教育教化依系,使士人普遍经历了一个儒学化的过程,并通过士人阶层向民间社会传播浸润,使儒家的价值观得到普及。

——摘编自邓智旺《汉代儒学社会化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宋家代学者在蒙学教育中增加了诗做文史,伦理成治等内为容。强调“治法国,来,平天下”胡瑗在主持太学时,按各个学生不同的各件和兴趣,把他们分开,使之互教互学,且时常对学生分别加以指导。朱熹等人亲自参与儒学教材的编写,完善理学体系保证教材的权威性,使理学原则通过学校广泛传播。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儒学社会化的历史进推中有其独特的标本意义。但儒学社会化制重于向受教育者灌输传统伦理,这实质上是一种束缚性教育。应当引以为戒。

——摘编自贾芳芳、宋学文《宋代儒学教育的演变、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社会化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儒学社会化呈现出的显著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社会化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材料二 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他们提出的愚民政策只要求愚弄百姓,用重赏重刑来驱迫民众。在专制之下,皇帝享有绝对权力,不受制约,再加上宗法制度下的约束机制和道德的崩溃,秦朝在统一中国后迅速毁灭。

——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一一读韩非子有感》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法两家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并结合秦汉史实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国方略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二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与方法、实践效果等方面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梦”的特点。
(3)从“中国梦”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出发,谈谈“中国梦”给你的启示。
2019-01-30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教版《历史》必修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指所学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那些。

(3)概括材料三关于儒家思想地位的观点。简单概括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2018-11-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辉南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仁爱和谐、敬长知礼、奋发图强等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国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概述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统治者的重视?
(2)材料二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3)近代以来直至19世纪末,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动摇。简要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016-11-18更新 | 8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吉林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卷
7 .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有人者(古之人君)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2)材料二中的“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是针对理学的什么观点提出来的?它主要反映了哪一阶层的要求?
(3)谈谈你对材料三中 “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的认识。
2015-11-0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吉林长春十一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8 . 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思想家们的智慧让人们千百年来享用不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
(1)材料一中,孔子主要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孔子这一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指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材料二的提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采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3)材料三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思想主张作简要评价。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013-09-06更新 | 8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