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汉承秦制,承中有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秦制”是指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各项制度。这里的“承”,既包含了“继承”,又有“变化”。

——摘自张书林《怎样理解“汉承秦制”?》

材料二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摘编自《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于秦制的“继承”与“变化”。(各举两例史实)
(2)材料二中的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汉初哪一政策?说明理由。
2022-01-2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2 . 刘邦一入关中便废除秦朝苛法;高后元年,“驰商贾之律”;文帝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税”。以上史料可以用来说明汉初
A.儒家仁爱思想的普及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适应时代的治国之道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弃
2020-09-21更新 | 464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史料记载出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用马。……民有不循斯教者 ……五刑以加焉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顾钧集》第5卷
A.统治者治国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
C.伦理纲常为立法基本原则D.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上述史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反映了汉代司法审判
A.强化君主专制B.渗透儒家伦理C.充满人文色彩D.维护民众利益
2020-11-17更新 | 617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迪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6 . 秦汉之际,儒生的价值追求发生重大变化.共表现就是以营日圣王批评现实,转交为承认现实就是圣王之世。这一变化反映出秦汉之际的儒学
A.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儒学传统价值备受质疑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董仲舒的建议批准以后,……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变成了东方世界之罗马教皇,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

——摘自翦伯赞《秦汉史》

材料二   (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三 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晚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继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这殷实学思潮直接引发了清代中叶的朴学学术,并且间接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建议”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的社会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的“实学思潮”出现的背景。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没有认识到儒学的价值,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根据材料一,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秦始皇为“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采取了什么措施?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是怎样实施的?
(4)根据材料四,你认为现代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语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额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宜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汉代继秦之大一统,进一步经营、促进和巩固了中国的统一。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统一社会思想,确立儒家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休地位。儒家思想不但从精神层面统一人们的思想,形成中国人独特的思维观念与民族精神,而且带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历史上,尽管中国社会分合无定,但是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却愈加强化,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心里底层的、不可动摇的文化根基。

——摘编自陈喜波、韩光辉《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至秦朝中国“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2019-12-25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选课走班第二次调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二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材料三   彼(郑子玄,此人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

——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朱熹新儒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的思想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