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价值观,一般是指个体或群体认知体系中关于生活的基本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中国人大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的原则不断向外推延,由此扩展成一个“个体一家族一国家一天下”的同心圆结构。在这个同心圆中,家族是按照血缘和宗法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则是不同家族的联结,天下又是国家的扩展……无论家国还是家天下,都与儒家所倡导的家族伦理存在至为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朱其永《中国近代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一盘散沙”状态。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国破家残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

——摘编自《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迁,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原来以集权为特征的权力价值和以领袖魅力为特征的人治(德治)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冲击,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

——摘编自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价值观相比近代价值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变迁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商君书·去强篇》

材料二   董仲舒搜集整理了232个案例,将当时的法律抛在一边,直接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汉宣帝下诏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皆勿坐。”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等观点相一致。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这被称为“春秋决狱”。

——摘自毛亚磊《论汉代法律的“春秋决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法治主张,并指出其反映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春秋决狱”体现的法治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的法学家。他认同自然法源于自然的观点,并指出由于自然法具有至上性,依照自然的强制力实现和高于一切人定法,因而普遍存在,永恒不变,西塞罗主张,一切人的平等是基于理性的平等,“尽管人与人在知识、财产和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他们都具有推测、阐述、综合和做结论的智慧,这是人类理性所公有的。”其次,他还认为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法律的至高无上决定了它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摘编自孙银龙等《论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和西塞罗的法治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治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4 . 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

——班固《汉书·儒林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此外还有墨家和阴阳家代表人物和主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是我国倡导功利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认为“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墨子又强调利己的实现存在于利人之中,所以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要求人们消除自私,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自我。墨子实现其功利目标的方式是“控欲”,对老百姓来说,他们的“利”只需要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即可;对统治者来说,墨子认为要“非乐”“节葬”“节用”。战国时墨家与儒家同为“世之显学”,但“汉代以后儒家独尊,墨家则几为绝学”。

——摘编自《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等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墨子功利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以后墨家思想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以后儒学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其发展的原因。

2018-11-2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形容孔孟是“逆时之士”,而把经常被人视为儒家“旁门左道”的荀子以及后来的董仲舒,称为“顺时之士”。

材料二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以下西汉和宋代官定“经”的范围:

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十三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并且要求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孟与荀子分别被视为“逆时之士”和“顺时之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和宋代的经学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进步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成书年代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西汉
《汉书》东汉
《三国志》西晋
《后汉书》南朝宋列女
《宋书》南朝梁孝义
《魏书》北齐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孝行
《陈书》孝行
《隋书》孝义、列女
《新唐书》北宋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奸臣、叛臣
《金史》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017-11-03更新 | 181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一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二者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
与之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社会原因?
(3)康德认为,既要保障个人自由,又要规避无限制的个人自由。评述启蒙思想家在这两方面的思想贡献及其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