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   “未受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三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四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五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禀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材料三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
(4)据材料五,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
(5)综合材料四、五内容,简单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
2018-12-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黄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孳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马基雅维里的生涯和他的其他著作表明,一般情况下他喜欢共和政治而不喜欢独裁政治。然而在其《君主论》中他大谈治国安邦之道,曾多处提及并十分推崇凯撒的治国之术,其目的就是让君主效仿这个虽以凶残著称,却给罗马带来和平统一的君主。他希望人们相信,如果君主们能够听其谏言,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就能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重构政治,重振古罗马帝国雄风。“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君主的特征,将是愿意去做必然性所命令的任何事情——不管行动碰巧是邪恶的还是有道德的——以便达到他的最高目的。”

莎士比亚了解马基雅维里,这是肯定的。他们在君主观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相似:二者都主张君主身为一国之君,应把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治国安邦、使国家强大统一。

——《莎士比亚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观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君权观及其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体现的君主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君主观的认识。
2019-01-2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材料三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四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材料五……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5)据材料五,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6)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结合所学谈谈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2018-12-1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滕州一中2013届高三12月份定时过关检测历史试题
4 . 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为什么“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了“它们最终流行开来”的原因有哪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作者的主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谈谈你认为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2019-01-0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师大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5 . 材料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时期的教育?这种状况什么时候被打破?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主张,汉武帝采纳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材料三、1949—2016年的新中国教育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2019-04-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读诗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材料二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4)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2018-11-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中华艺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王夫之《思问录》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7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苏南通海安县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与方法、实践效果等方面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梦”的特点。
(3)从“中国梦”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出发,谈谈“中国梦”给你的启示。
2019-01-30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       “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
—— 意大利 弗吉里奥(1349—1420)
材料四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教育思想有何区别?
(3)材料三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当时什么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教育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 汉武帝在大学立五经博士,独事儒术而罢融百家,作为一代大儒的董仲舒受到尊重。他的“天人感应”说,成为神化皇权的理论依据,他的“三纲”说,即“父为子纲,君为臣钢,夫为要纲”的说法,成为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尽管在现实政治中法家思想更受重视,但“外儒内法”,法家思想也往往要穿着儒家衣冠才能出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鸣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根据材料一,简单谈谈你对孔子“仁"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主张及其意义。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