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荀子虽然极力发扬孔子思想,但却认为子夏、子游等为“贱儒”;墨家和道家对孔子繁琐的礼仪道德持以否定态度;法家韩非子虽然推崇孔子,但认为其思想早已不合时宜。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了
A.诸子学说争鸣远多于融合B.诸子思想开始兼收并蓄
C.当时的思想氛围较为自由D.社会变革促进思想发展
2 . 稷下学宫在它存在的150余年中,先后延揽天下贤士近千人,成为一个学者荟萃的文化中心,许多学术著作在这里问世,学宫内容纳道、法、儒、名、农、阴阳等各家学说。这可以直接佐证
A.稷下学宫是官方的学术交流机构B.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
C.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D.诸子百家的学术主张殊途同归
3 . 秦惠文王在位时,不少墨家学派人士来到秦国,荀子也曾造访秦国。在秦国主持朝政者如商鞅、李斯均为法家代表人物,墨家、兵家、纵横家在秦国的活动也十分频繁。这反映了
A.秦国是当时文化交流的中心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秦国文化开放与包容的特点D.儒法思想对秦国的影响深远
4 . 孟子说士“无恒产而有恒心”,战国时期的士人没有不游说的,他们通过游说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能够功成名就。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分封制不断瓦解B.铁犁牛耕的出现C.社会风气的转变D.诸侯对人才重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时期孔子认为:“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战国法家韩非说:“主道者,使人臣必有言之……必知其端以责其实。”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希望实现思想的大一统B.主张严格管控思想舆论
C.对思想舆论的理性思考D.迎合统治阶级利益诉求
2021-11-05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不仅对各家学派“兼而礼之”,不主一家,还鼓励和支持各家之间的相互论战。这
A.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B.加强了各国君主的交流
C.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下移D.导致了社会思想的混乱
7 .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主张。该表内容反映出当时
学派代表人物解决途径
儒家孔子、孟子“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道家老子、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应物变化”
法家韩非、商鞅“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A.社会发展助推文化转型B.多途径解决国家的治理问题
C.各家学说出现融和趋势D.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8 . 东周初期,周王室衰微,于是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士和百工流散到诸侯国和民间,有的做官,有的著书,有的招徒,有的做隐士,有的讲学。这一状况
A.促使贵族逐步垄断文化教育B.使文化对外传播受到阻碍
C.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利于法家思想成为“显学”
9 . 西周时期,士被用来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到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士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其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这一变化
A.导致贵族的社会地位大大下降B.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C.表明昔日的等级制度逐渐动摇D.迎合了各国招揽人才的需求
10 . “官失其守,学术分裂,由天子而诸侯、而私学,乃百家之背景也。”材料所指的是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C.焚书坑儒D.商鞅变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