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保障人权、发展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设,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它过分强调“仁”而缺少“法”,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很有可能造威社会秩序的紊乱与国家的动荡。反观法家。虽然过于迷信权术与酷刑,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猛药”。另一方面,法家认为“治民无常”,主张变法,这也有利于执政者的施政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李锦鸿《从<孟子>和<韩非子>看儒家与法家的价值观》

材料二   仁义、礼制是治国之本,法令、刑罚是治国之末。刑罚的作用在于惩戒犯罪,使人民不敢肆意作恶而犯法。礼义的作用在于教化人民遵守道德规范不作恶不犯法,在细微的小事上也符合人伦道德。“是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苟免。是治之贵贱者也。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者也。”治国要注重以道德和礼义教育人民,使人民有羞耻心,自觉向善。

——摘编自韩丽华《中国古代礼义思想的教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与法家思想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义的教化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
2022-06-22更新 | 9431次组卷 | 72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战国时期思想家申不害认为,威胁君主地位的主要危险来自左右大臣,要防止臣下察觉到国君的意图和虚实,必须“无为而治”,即“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强权术以威慑臣下B.道法并用以维护统治
C.扬礼义以教化民众D.外儒内法以加强集权
2022-01-12更新 | 613次组卷 | 6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2届高考最后冲刺精编押题预测仿真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4 . 墨家提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尚之"的思想;名家邓析子提出"无厚"主张,他说"君有三累·…·惟亲所信";法家韩非子说"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时局变动促进社会思想多元B.思想领域趋同色彩明显加强
C.社会变革要求打破世袭特权D.主要思想流派阶级属性相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