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研究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使黔首自实田”、犁壁和犁耕法、“推恩令”、董仲舒,等。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②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③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④封建统治思想基本成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末,孔子自由讲学,儒家兴起。下建战国,百家竞兴,游士声势,递增递盛。一面加速了古代封建统治阶层之崩溃。一面仪成了秦、汉以下统一大运之开始。中国四民社会以知识分子“士"的一阶层为之领导之基础于以奠定,是为中国史上,士阶层活动之第一期。两汉独尊儒学,创设了此下文治政府的传统,是为士阶层活动之第二期。

——王国维《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整个18世纪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向,那就是中间阶层的数量和影响增加。由于海外贸易的扩展,育人人数和财富都在增长。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它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自己的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独立。1761年以后,商人和律师在议会中占的席位还渐增多,这反映了经济的扩张和中间阶层的成长。中间阶服不会把自己圆于一隅之地,而是寻求更广间的场所,拓展更大的活动范围。

——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士阶层活动“第一期”、“第二期"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壮大的历史影响。
3 . 古代治国思想

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说明该理念是如何应用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思想的原因。
4 . 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体,人类社会应比照天的意志和特征行事,天的意志和特征通过阴阳五行体现;“刑狱时令”,“灾异赦宥”。提出以上的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王阳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民·人民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春秋繁露》

材料三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共产党宣言》

材料四   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中共七大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
(2)结合材料三及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简述中共七大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意义。
2020-05-3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儒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间的两套秩序: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心灵秩序。孔子以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一位提出了纲常名教,突出了礼;另一位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辨化的哲学体系。他们分别是
A.孟子和王阳明B.荀子和朱熹C.董仲舒和顾炎武D.董仲舒和朱熹
7 . “仁”

人物关于“仁”的主张
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董仲舒“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己,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春秋繁露》

朱熹“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论语集注》

谭嗣同“孔谓之‘仁……’(耶稣)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如友’;格致家(科学家)谓之……‘吸力’.咸是物也。”“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

—《仁学》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中董仲舒、朱熹思想中“仁”的主张。
(2)谭嗣同赋予“仁”哪些新内涵?结合所学加以分析。
8 .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B.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C.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D.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2019-11-23更新 | 361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师大附中2018届下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9 . 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其中,与汉武帝相关的措施是
A.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
B.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
D.平定三藩之乱,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