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2 道试题
1 .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
2022-02-09更新 | 165次组卷 | 46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则尊崇儒学,两者的根本着眼点都在于
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022-01-12更新 | 241次组卷 | 53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中汇学校高二上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礼群生,告太平于天下,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古代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B.报答天地之恩C.宣扬君权神授D.祭祀天地神袛
2022-01-01更新 | 453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重点热点专项训练历史试题
4 .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趋向“三教合一”D.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2021-10-14更新 | 555次组卷 | 57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三县联谊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上三种主张都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遭到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021-10-10更新 | 337次组卷 | 99卷引用:2015届安徽蚌埠市五河县高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6 . 在看到“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之困境后,董仲舒上书指出,“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上书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改正朔而贵君权B.说明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C.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D.阐述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7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归儒
2021-09-27更新 | 635次组卷 | 32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
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
2021-09-08更新 | 632次组卷 | 36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且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
D.统治者借助神学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2021-09-03更新 | 533次组卷 | 3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168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开学历史试卷
10 .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C.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2021-08-14更新 | 369次组卷 | 37卷引用:江苏省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武进高级中学期中高二历 史 试 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