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得很好,能养活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明朝时l亿多,超过当对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中华文明的内聚性。

2017-05-2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云南省民族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六)文综-历史试卷
2 . “孔子的命运”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材料三:“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孔子死后,“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为什么“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2016-11-18更新 | 9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中学、复旦附中等八校高三联合调研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班昭(约公元49年一一120年),东汉人,其父亲班彪主持编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但未及完成即因病辞世。其兄班固继父志,整理其父遗稿,未成又冤死狱中。汉和帝诏命班昭补著余下的《八表》及《天文志》,她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参与史书编著的女性。《汉书》初出时,因多用古字古训,兼有很多前代典章制度,很难读懂,班眧定期讲解,故通行于世。

班昭还是一位宫廷教师,是皇帝亲自指定的皇宫嫔妃们的老师,传授儒家经典、天文,数学,很受尊重,号曰“大家”,她擅长作诗,著有《东征赋》等名篇。她有着出色的政治才干,汉和帝去世后,邓太后临朝执政,班眧曾以师傅自尊,参与政事。

班昭最为人熟悉、流传最广,也最为现代人批判的是仅仅1600字的妇德教材《女戒》,讲述女子格守儒家规他的道德规范,礼仪标准,倡导“三从四德”。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原来是用来教育自己家女儿的,后来被很多人家抄去,时间一长,全国都流行了。作为女性规范教科书,在整个封建社会有着极高地位,班昭被称为

“女教的圣人”。

——摘编自赵海霞《对班昭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概括班昭在中华文明史上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班昭《女戒》成书的背景及其影响。

2017-05-3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榆社中学2017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吴国伍子胥营建苏州城、越国范蠡营建会稽城时,都“象天法地”。唐都城长安中的十三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明清北京城中南面建天坛.北曲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汉长安城门开三个门洞,唐长安明德门、北京天安门及午门开五个门洞。唐长安有六街,汉魏洛阳城长九宽六,都城开九门。采用奇数也与突出中轴线布局有关,中间城门往往为帝王专用。

——摘编自张洛锋《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学说,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建立生活居住环境的乌托邦,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是一个宏大的“国土规划”性质的和地区城市开发规划的纲领。……张謇与同时期的近代城市规划先驱者英国人霍华德有共同之点,都致力于城市发展、改善市民生活,霍氏经营“田园城市”,探索社会改革的道路;张謇经营南通,进行系列的城市建设.探索地方自治途径,“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从西方的城布建说中来看,自工业革命后,大生产兴起,人口、资本聚集于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却下降。霍氏等人努力求索、试图寻找一条对未来城市理想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的途径……张謇所经营的南通是在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百多年的中国,在20世纪早期谋求现代化过程中才开始摸索城市建设。

——摘编自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以来中英城市规划的思想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张謇在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上的贡献。

2017-04-0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明代官办的蒙学教育主要是社学,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州、县,夸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私塾非常常见,也最有中国传统特色……明清蒙学教育择师标准很严,明太祖曾有明令:“其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官学蒙师大多要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私塾中的蒙师也会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意蕴。……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西欧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向,并说明其成因。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17-05-1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3月)历史试卷

6 . 材料一面对深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集团内一部分官僚、士人,开始对东汉政权的前途感到担忧。安帝、顺帝统治时期不断扩大太学规模,顺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各地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史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这些太学生们同官价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太学也便成为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中心,太学生运动深刻影响了东汉政局。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事件发生的近因为山东问题,既发之后,在未获满意解决之前,热血沸腾的学生自不甘罢休,政府的高压手段与硕固的态度,愈增加了他们的愤怒。5月5日,为援救被捕学生,继续要求惩办卖国官员,拒绝巴黎和约,实行罢课。上海、天津与留学日本的学生,以及南北名流、社会团体,一致支持。总统徐世昌为所震慑,将被捕学生释放,各校复课,学生得到初步的胜利……当日军蚕食华北诸省时,中国的领导人不能再保持和解了。未能阻止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激发了学生组织公开反抗不准示威游行的禁令。1935年12月9日,数千学生在北平游行,手持反目标语,并要求中国领导人停止内战及团结全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摘编自《近代中国史纲》《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东汉太学生运动和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生运动对当今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就学生运动谈谈你的认识。

2016-12-13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2016届湖南湘西自治州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   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成荐诸朝。其令礼宫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

时期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
汉高祖1
汉惠帝3
汉文帝4
汉景帝41
汉武帝5313
汉昭帝3
汉宣帝41
汉元帝2
汉成帝113
汉哀帝14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


表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