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2 . 汉武帝曾经告诫大臣们,“在位上,而不能进贤者;不举孝,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也,当免”。材料主要说明西汉
A.选官与任官的制度已经成熟B.加强了对文官队伍的监察
C.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制度D.形成了官员考核的唯一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西汉文帝上位后,国家连续几年都在发生灾祸,粮食收成很差,很多百姓成为了流民,汉文帝想尽了办法,每年都会花费很多钱在治理灾祸上,但是仍然不管用,民间就逐渐有传言:是不是老天不承认这个皇帝,才降下灾祸。为了安抚百姓,汉文帝公布了“罪己诏”,把自己的错误写下来。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批评时政成为儒生的追求B.天人观念影响政治生活
C.儒学成为限制君权的工具D.封建迷信思想走向僵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为西汉至王莽时期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情况表。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日益巩固B.社会重学风气得以提高
C.选官途径日益多元化D.精英教育渐趋世俗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C.封国威胁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2020-10-24更新 | 124次组卷 | 3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2019-12-28更新 | 1721次组卷 | 47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尚书》《春秋》等七部经典。七部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2019-06-12更新 | 473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B.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2019-06-03更新 | 857次组卷 | 6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学术思想的变迁。
(2)材料二中,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儒家思想加以实践的?
(3)对于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019-03-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全面继承了周王朝敬德、保民、礼乐诗书的文化传统,战国时期儒学成为“显学”,汉武帝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表明
A.周代文化决定了汉代文化制度的选择
B.儒家思想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C.从周至汉儒学始终作为官方正统思想
D.汉武帝推崇周代制度采纳了儒家学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