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道德经》名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在其上食视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在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圣人曰:“我无为,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无跃,民自朴。”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材料二   佛教语录:

●一切随缘,便一切随心;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广结众缘,就是不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对人恭敬,就是庄严自己。

●树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沉默是毁诊最好的答复。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亚理。

●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除了认命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要有向道的心,就可以原谅一切人。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儒、道、佛三教合流的角度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要言之有理,论从史出。)
2021-02-25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2月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时期的校训,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校训。
2019-12-06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生存的必要条件。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指出其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只需明确写出一种看法,阐释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5月30日《光明日报》载:“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内部各种文明间的联系、交流,而且表现在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借鉴与发展上”。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基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更深认识,是基于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更深领悟,体现了全球化的时代眼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在吸收借鉴中坚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吸收。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主题,结合中国史所学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

时代故事梗概
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描写了许仙因垂涎美色而与蛇精白娘子结亲,险被挖去心肝。后白蛇精被道教真人镇压在石塔之下,他才得以脱身。
明代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对许仙迷惑、威胁,但亦有情愫。当许仙得知白娘子为蛇精后,惊恐万分,在法海禅师的帮助下收压了蛇精。
清代戏曲《雷峰塔》中白娘子是爱慕许仙而下凡的蛇仙,但终因许仙的动摇被法海镇压在雷锋塔下。后因其子的孝行感动天地,而被释放。

——据《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


阅读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其理论表现是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独抒性灵”口号的提出,其代表作品则有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中国士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材料二   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接舷是十六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我们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化的性格与价值。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传统与将来》


(1)16、17世纪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近代化趋向的因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因素。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