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あ,久而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蔤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
2020-11-11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格物就是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致知便只是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此其文义只是如此,才认得定,便请依此用功,但能格物则知自至,不是别一事也。

——《答黄子耕四》《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简述汉武帝利用董仲舒新儒学加强思想专制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主张,指出理学思想来源和实质。
2020-11-2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材料二“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仁者,本心之全德”,“心之全德,莫非天理”。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

“平易近民,为政之本”,“以养民为本”,“爱莽民力”。

——摘引自朱熹《论语集注·为政》《中庸·集注》《朱子语类》等

材料三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传统社会的共治理念就已萌芽。战国的《六韬》就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记载;西汉的《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观念,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共治观已经形成。在治理模式上,“共治”表现为国家层面上的“君臣共治”和地方层面上“官绅共治”。

——徐亚文刘洪彬《共治理念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子思想的核心,结合所学,分别说明荀子与董仲舒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张。
(2)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德治”思想。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朱熹“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3)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的结果。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君臣共治”角度,以孔子、朱熹、黄宗羲为例,指出他们在“君臣关系”方面的思想主张。②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以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为例,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探索。
4 . 观念史研究人类观念随着时间的演变而表现、保持和变迁的历史,君臣观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公羊传注疏》有如下一段记事:冬,戎侵曾,曹羁出奔陈……戎将侵曾,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曾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上述史料表明,先秦时期儒家描述的君臣关系不是单纯地服从与效忠,而是一种有条件的理性配合。

——据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胡宝华《从“君臣之义”到“君臣道合”》整理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日:“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翼凭嘉谋,致天下于太平耳。”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在士大夫的言论与主张上常常透露出一种个性的张扬、一种肩负时代使命的责任感。它让人明显感觉到先秦以来以父子君臣、尊卑贵贱为主要表征的君臣观念,正在向以君臣道合为基础、具有一定平等色彩的新君臣观念转移。余英时先生认为打破秦汉以来“士贱君肆”的成局自始至终是宋代儒家的一个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一据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等整理


(l)阅读材料一,结合孔子有关君臣关系的主张,阐述“有条件的理性配合”。
(2)概括材料二中太宗的观点,请以魏征为例对此予以说明。
(3)在对君臣观的研究中有以下两种认识,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一种作答:①有学者认为,论及唐宋时期,“贞观故事”一度成为与三代相媲美的治国典范,是理想政治的现实代表,但是宋明理学家却对唐朝政治多有批评。试对这种“批评’’予以论述,并指出朱熹认为如何才能国治、天下平?②有学者提出,“故宫显现了儒家礼制在君臣关系中的表现”。试以午门为例,对此予以说明。
2020-09-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6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

——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018-11-24更新 | 448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上海新纪元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7 . 【加试题】历史研究者赋予历史以“意义”,意义通过解释而呈现,历史离不开解释。阅读明清史的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军机处设立的本意看,军机处是中枢机构的一个值班制度。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内阁大臣便不能为皇帝方便地使唤;皇帝也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这样势必会出现在皇帝与内阁之间难以随时配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启用了近臣作为御前班子,入值内廷,也就成为一条现实的途径。

—据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对宋明理学一变而为清代经典考证的问题,近代以来学人各有解释。①外缘方面:章太炎等认为清初读书人痛定思痛,深恨清谈心性误国,加上明清的高压政策,终于走上实学的路子。侯外庐用唯物史观来解释清代思想的经济背景。②内在理路:余英时认为朱熹与陆九渊之异是儒学内部智识主义(积极追求智慧和知识)与反智识主义冲突的表现,王阳明则把反智识主义推向极致。正是这种冲突使人们不得不到经典中寻找根据,考证学的兴起恰是儒学反智识主义发展到最高峰时向智识主义转变的表示。

余英时指出,我的“内在理路”的新解释,并不能代替外缘论,而是一种补充和修正。只讲外缘忽略“内在理路”,则学术思想史终无法讲到家、讲得细致。我的新解释也不是全面性的,是乘旧说的间隙而起。

—摘自王学典《史学引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解释“明朝的教训”并概括军机处设立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两种解释,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材料,以顾炎武和黄宗羲为例予以阐释。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有关主张予以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3)综上,谈谈你对历史解释的看法。

2018-10-12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温州市九校2019届高三10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限制君权的思想学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对贤良策》

明年(隆兴六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宋史朱熹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限制君权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9 . 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董伸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2018-10-05更新 | 1024次组卷 | 24卷引用:浙江省东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10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言论言论者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AB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CD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EF

问题:(1)根据上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问题:(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       原因。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问题:(3)以上材料反映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问题:(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的认识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