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阳明心学反思程朱理学,旨在通过对心性的强调,使外在的天理内化为人的自然情感。这一变化
A.解决了人欲泛滥的问题
B.颠覆了人们对理的认识
C.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知行合一的求理方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宋代的士大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实现其政治理想。明代的士大夫则转向“觉民行道”。如王阳明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政治体制的日益僵化
B.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
C.儒学逐渐走向思辨化
D.早期启蒙思想的传播

3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4)根据材料五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

2018-11-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练习)

4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材料五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做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五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2018-11-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沁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宋代的士大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实现其政治理想。明代的士大夫则转向“觉民行道”。如王阳明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政治体制的日益僵化
B.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
C.儒学逐渐走向思辨化
D.早期启蒙思想的传播
2019-07-1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

——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018-11-24更新 | 448次组卷 | 5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如皋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历史(选修)试题
7 . 中国古代儒学体系经历了从五经体系到四书五经体系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2019-03-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学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请回答: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3)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2018-11-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9 . 材料一:“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下面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

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材料二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现象出现于何时?到宋朝时三者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

(2)使材料二出现的思想上的原因有哪些?

(3)李贽对材料二的态度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5)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10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家是如何发展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的主要表现。

(5)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仍流传至今。根据你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

2017-11-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