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君主们“率土地而食人肉”“以力假仁霸”的行径极为愤慨,主张对“善战者服上刑”。他痛斥梁惠王“以土地之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的不仁行为。(梁襄王)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梁襄王又问:“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再问:“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孟子认为,人民是诸侯“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之一,只有得“丘民”,才能为“天子”。

——摘编自宋绍光《论孟子游说中的应时思想》

材料二   自唐中后期,思想学术界就开始有人批评汉唐经学家只重解释经典的字面含义而不注意经典的精神实质之弊,疑古、疑经之风渐起。孟子学说中的道统、涵浩气、辟异端、谈心性和辨王霸恰好与这一时期用道德性命对汉唐儒学进行改造的思想相吻合,与新兴的理学相知、相通。至宋,孟子本人被封官爵、入孔庙、处“圣贤”之列,《孟子》也由“子”升为“经”,不久 又超越“五经”而列为“四书”之一,成为人人必读的官定教材。

——摘编自李传印 《孟子在唐宋时期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简要评析孟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孟子及《孟子》的地位全面升格的原因。
2021-03-2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0-04-06更新 | 577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4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郑樵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动植物志及图谱的编写原则和方法,其中包括:重视动植物名称的研究,要“深究鸟兽草木之名”“得鸟兽草木之真”,并以实物为准,做到名副其实;主张深入实地观察和采访。“不问飞潜动植”,都要“明其品汇”“通鸟兽之性状,察草木之精神”;明确“图”与“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图,经也;书,纬也”,并指出“虫鱼之形,草木之状,非图无以别”,特别强调图例对研究动植物的重要性;凡著书虽采前人之书,但不囿于汉唐诸儒议论,必须“本乎心识”“自有所得”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樵在动植学上能够取得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樵的动植学成就。
2022-08-0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2023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学是宋朝以降中国士人学问的核心,理学有两个关键特质。第一,理学探讨的范围甚至比西方的哲学更广。它不只是要解释这个世界是怎样来的,还要明确规定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第二,理学是“一套”学问,它有严谨的逻辑,将众多内容容纳在一套可以讲清楚的道理中,而不是把这些东西分开,做片段式处理。

——杨照《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朱熹和王守仁都讲格物致知,朱熹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王守仁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以下对二人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①前者强调探究万物,后者主张心中体验
②二者主张体现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派别
③后者是对前者主张的完全否定
④后者力图解决前者产生的弊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阳明(1472一1529),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人们常说,赣州是王阳明的第二故乡。在王阳明五十七年的人生中有五年时间与赣州相关。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王阳明受任为南赣巡抚。次年正月正式到任,此后四年间,他实施了盐税改革,提出了民兵选拣政策,制定了十家牌法,打赢了三场战役,设立了三个新县,平定了百年“贼乱”,给南赣之地带来了太平的景象。他推行《南赣乡约》,推广赣州官话,刊印古本《大学》,兴办书院社学,提倡清廉官德,改良陈规陋习,教化当地百姓,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理念,阐述了“致良知”思想,还在赣州城郊幽静的通天岩中结庐讲学。后世称“(王阳明)与海内名士大夫讲学设社,教郡邑子弟歌诗习礼,岭北风俗为之一变”。

——摘编自龚文瑞《吾心光明——王阳明与赣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人将赣州视为王阳明第二故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阳明在赣州的历史事迹。
2022-07-1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主张通过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儿童只有从小明确了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才能正确地树立自己的道德准则。在家庭教育中,他认为“读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读书能唤醒内在“善”,使得个体得以成长,完善自我生命。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他也提出了一整套的修身立命的教育思想。朱熹的家国情怀具有古代士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性,他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表现,“万物皆有此理,皆出于一源。为君须仁,为臣须放,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由于朱真的自身经历,他提出“一心之谓诚,尽己之谓忠”的论说,他认为“忠”不仅仅是政治口号,还是从上到下都应践行的准则,他把“忠”置于天理之中,大力论述了其价值的合法和合理性。

——摘编自甘秋月《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亡国”与“亡天下”加以辨析道:“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黄宗羲也指出:“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忠于一家一姓的狭鹽爱国主义,具有极大地进步意义,为近代爱国志士们所推崇和景仰。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的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实学家的家国情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种家国情怀的进步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思想家叶适对理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理学家大肆宣扬的“道统说”展开的。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叶适对尧至孔子的道统传递并无异议,但对孔子之后的传递系统,他认为这明显属于杜撰。在此基础上,叶适进一步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二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传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如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1626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译《五经》为拉丁文,在杭州刻印。入清以后,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传教士郭纳爵将《大学》译成拉丁文,称之为《中国之智慧》。随之,殷铎泽又译《中庸》,书名为《中国政治道德学》。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之际欧洲出现的“中国热”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D.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10 . 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B.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C.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D.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