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这表明
A.道学背离了儒学价值观B.道学缺乏应时趋新精神
C.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D.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动摇
2 . 王阳明认为,所谓“良知人人皆有”,“良知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圣贤与凡人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据此可知阳明学
A.认为圣贤与凡人平等B.与程朱理学背道而驰C.利于激发主观能动性D.动播了专制统治根基
3 .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这一认识
A.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B.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
C.暗含否定权威利于思想解放
D.继承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2019-11-13更新 | 590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朱子《家礼序》称:“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于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于世。(熹)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以为一家之书。……于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这反映出朱熹
A.推崇三代之际礼制制度
B.欲恢复三代的礼制秩序
C.依托先秦礼制重建秩序
D.致力于三代礼制的整理
5 . 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这表明
A.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
B.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动摇
C.道学背离了儒学价值观
D.道学缺乏应时趋新精神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宋代的士大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实现其政治理想。明代的士大夫则转向“觉民行道”。如王阳明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政治体制的日益僵化
B.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
C.儒学逐渐走向思辨化
D.早期启蒙思想的传播
7 . 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B.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2019-07-11更新 | 224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12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A.主张“格物致知”
B.反对“天人合一”
C.主张克服私欲
D.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朱熹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朱熹继承并发展了
A.孟子的性善论
B.孔子礼的思想
C.荀子的性恶论
D.佛教的天命观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