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  )
A.对理学的探讨
B.对治学的感悟
C.对水利的思考
D.对治国的研究
2018-01-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这一思想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
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
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他认为“人心”和“理”是一体的,而佛教“人心”和“理”是分离的。这反映了朱熹
A.主张人放弃一切欲望
B.吸收了佛教有益成分
C.倡导和谐的社会秩序
D.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朱熹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的根源
2017-09-01更新 | 467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5 .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两人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这说明两位思想家
A.在对“理”的看法上观点迥异
B.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C.具有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特征
D.对外部认识方法上大体一致
6 .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2017-03-06更新 | 2278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C.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D.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2017-02-23更新 | 959次组卷 | 47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好题精练)
8 . 周敦颐在《通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礼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存天理,灭人欲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先天下之乐而乐
2016-12-12更新 | 8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河南省淇县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可知,陆九渊认为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2016-11-27更新 | 180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6届河南洛阳一中高三下期第一次综合模拟文综历史卷
10 . 南宋的哲学家叶适,曾是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永嘉学派代表。他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以下哪些主张与叶适的思想相似
A.“淡泊名利,克己制欲”
B.“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C.“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D.“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