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B.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2019-06-03更新 | 858次组卷 | 62卷引用:河南省沁阳市永威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3次周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A.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B.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2019-06-01更新 | 284次组卷 | 40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顺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这反映了王阳明学说
A.包含了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
B.肯定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
C.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
D.主张为人处世要学会趋利避害
2019-05-20更新 | 545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2020届高三6月质量检测巩固文综历史试题
4 .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2019-05-07更新 | 432次组卷 | 3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D.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老子主张“不行而知”,荀子认为“行之则通明于事”,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王夫之主张“知行相资以为用”。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社会实践
B.对知行关系的认识是科学的
C.对知行关系认识越来越深刻
D.儒法在知行关系上认识相同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
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
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2019-03-12更新 | 3126次组卷 | 33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历史试题
8 . 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A.治学方法之争
B.世界本原之争
C.理气关系之争
D.道统思想之争
2019-02-22更新 | 175次组卷 | 36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大师,他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由此看来,王阳明
A.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个人的行为
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2019-02-07更新 | 165次组卷 | 23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洛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2019-01-30更新 | 6495次组卷 | 90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