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王守仁在《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中把“良知”解释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文中的“良知”是指
A.教条主义B.自然规律C.思想潮流D.内心世界
2 . 北宋的张载提出了“民胞与物”的伦理观,认为每个人都当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人人都应该对他人、对社会、对万物尽一份职责和道德义务。据此可知张载
A.强调深究学术,经世致用B.主张穷理格物,探究新知
C.强化伦理道德,维护统治D.倡导爱人爱物,和谐相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许倬云认为“从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体系,有两条脉络平行发展。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这两条路在发展的途径上会交叉影响。”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荀子的“仁义”与“王道”B.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C.王阳明的“心即理”D.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2021-04-24更新 | 26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六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朱熹认为,虽学者必由《大学》入门,穷理正心,达于圣学,但“洒扫应对”也可到圣人事,“理无大小故也”。由此可知,朱熹旨在强调
A.丰富儒学的教育内容B.穷理与人伦日用的贯通
C.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D.格物是为善去恶的过程
2021-04-22更新 | 818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仿真模拟(四)文综历史试题
5 . 明代方孝孺认为,朱熹学问的根底在“博文以致其志,主敬以笃其行,而审于义理之辨”。因此,他特别主张治学应通过洒扫应对、处世接物等“小学”功夫,以养其心志。方孝孺意在倡导
A.存理灭欲的人生观B.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C.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心即是理的世界观
2021-04-19更新 | 2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1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家礼》为南宋朱熹所作,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现实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南赣乡约》是明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汀期间,以南赣乡民为适用对象,制定并颁布的民间规约。二者制定的礼仪规范
A.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B.实现了理学对乡村的自主管理
C.体现了儒家倡导的“道统”观D.践行了心学“知行合一”主张
7 .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2021-01-23更新 | 127次组卷 | 49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指出,朱熹不仅将《家礼》中传统婚姻“六礼”简化为纳彩、纳币、亲迎“三礼”,“以从简便”,而且还指出贫富老疾的客观差异并不构成施行家礼的阻碍。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简化传统宗教信仰礼仪B.重构儒家传统礼教体系
C.维护理学封建正统地位D.扩大礼教在基层的影响
9 . 阳明子弟王艮将他的“格物论”和“良知说”相提并论,说“格物,知本也;立本,安身也”,安身首先要吃饱穿暖,“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则亦失其本而非学也”。王艮的言论
A.否定了阳明心学“良知说”B.承认了物质欲望的正当性
C.丰富了程朱理学的内涵D.科学地认识了世界本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