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0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南宋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指出,凡是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收并蓄,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学问,把此外的一切都视为粗鄙的东西而不屑去注意。该主张
A.适应了南宋大一统的时代要求B.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C.冲击了程朱理学的官方地位D.改变了空谈义理的学风
2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
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   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了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不仅理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对先秦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人合一的继承中,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

——摘编自魏义霞《朱熹对仁的诠释》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董仲舒、朱熹思想的异同,并谈谈从中得到的认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简要说明,分析比较其与近代维新派思想的关系。
2020-11-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理学因适应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备受推崇。其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开始于
A.北宋初年B.北宋后期C.南宋后期D.南宋初年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材料三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孟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得民”?
(3)材料中朱熹所谓的“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这一思想有何消极影响?
(4)上述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什么思想?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020-11-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5 .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思辨性和道德性D.成为宋明时期的学术主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冯天瑜在谈到宋明理学时说:“孔孟学说被重新诠释并又一次获得了理论权威的神圣地位。从文化史的长时段看,自秦汉以来多元并存的思想意识形态经过反复整合,终于进入创造性转换的新阶段”。该学者意在强调,宋明理学
A.使中国思想发展到成熟时期B.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儒学的发展
C.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D.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
7 . 文天祥被俘后,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道家学说B.佛教C.程朱理学D.道教
8 . 有学者认为,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以及遵守国籍法令等教育内容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这里所说的“理学的功劳”主要指
A.儒学的普及和世俗化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先秦宗法制度得以重建D.儒学原则真正深入社会
9 . 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儒学的发展过程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进入理论创造的阶段,它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在这一阶段得到突出和强化……到了宋明时代,儒学已完全演变为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官方哲学……宋明儒学进入理论化和体系化阶段。

——《儒学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朱熹著《四书集注》,采择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的具体规定。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

材料三

《清明上河图》(局部):“说书

老者一声拍案,令四座惊奇”

突火枪

罗盘针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宋明儒学“理论化和体系化”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的文化现象。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
10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一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怎么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新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