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

其一,"近代"始子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有未来之局势。故近世史之范畴,尖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为近代开端做出系统理论阐释的是李鼎声。李氏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

——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昕)
2 . 某同学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主题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出处
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华原典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取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中国

外国

公元1000

理学兴起与发展
活字印刷术发明
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宋词流行
《授时历》
元杂剧兴盛
大学的创办(12世纪)
《一千零一夜》(定名于12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417世纪中期)

1500

明后期传统科技的总结与突破(《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通俗小说流行
西方传教士来华、西学东渐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1543年,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

1700

文字狱
曹雪芹与《红楼梦》
徽班进京献艺,京剧开始形成(1790
16601789年,启蒙运动
1733年,凯伊发明纺织机的飞梭机构
1738年,瑞士丹尼尔·伯努利提出不可压缩流体的能量守恒定律(伯努利定律)
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1777年,化学家拉瓦锡提出氧化学说,否定了燃素说

上表为11—18世纪中外思想文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文化史的知识,围绕“科技与社会”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2-02-27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中国文化经过了无数的起起伏伏。反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可注意的是其兼容并蓄的胸怀,同时,若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

夏商受天命而王、听命于神
西周敬天保民,“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春秋战国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无为而治、兼爱非攻、以法治国
秦朝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朝黄老无为,与民休息;尊崇儒术
魏晋佛、道盛行,贵儒尊道,玄学产生
隋唐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
宋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明清致良知,陆王心学;李贽等活跃儒家思想

——摘编自李丹《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嬗变》


社会思想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关系密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和敏感的时期,因清代乃是满人入关后建立的新朝,其政权易手发生的鼎革含义与前朝以汉人为主体的更新换代大有不同。这段历史基本可以看作是明朝末年思想启蒙的延续与遗响。思想启蒙被视为中国传统学问开始对西学输入做出的频繁回应,并孕育出新的观念,与此时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同步发生,形成互动态势。对压抑人性的批判和对情欲生活方式的肯定,构成了反专制的舆论基础,是对近代欧洲人性论解放潮流的呼应。

——摘编自杨念群《明末清初思想文化研究范式的转移——以近百年相关讨论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明清之际的思想与社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7 . 中国古代历史的断裂与延续

材料   一方面,维系“中国”这一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是经济,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互通有无,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固然长期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般的老百姓,都是编户齐民;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凭其知识和能力进入精英阶层的,这些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方言虽然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阻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可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延续。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8 . 追求人的自由和政治的民主是众多思想家思考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理性时代”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编写

材料二 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大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从此就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期望亦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1)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伟大的人”的名字以及其伟大成就。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二中两种不同状况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围绕材料三,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08-1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30次组卷 | 64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前后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孔子思想,就是儒家的学说,就是纲常名教那一套,我看不能这么说。如上所述,可见中国文化一方面随着时代的演进而随时在变,各时代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决不能认为存在着一种儿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或代表的一成不变的文化。儒家思想始终并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时期的唯一的统治思想。自五四以来以至近今讨论中国文化,大多数学者似乎都犯了简单化的毛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一种豆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也有其地区差异,这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

一一摘自谭其异《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