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梭认为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人民作为主权者而享有的国家最高统治权,只能由它自己来行使,而不能通过代议制等形式假手他人。对于卢梭来说,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并不等于全体公民的机械相加,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生命和意志的独立主体,它的意志就是所谓“公意”。人民“公意”的体现是法律。而立法权必须由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民直接行使,而不能由他人代为行使。在近代西方国家实际得到实行的乃是代议制理论。

材料二秦以后的君主,在解释自己的权力来源时,强调自己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格,这种“君权神授”的观念在近代虽被认为过时,但它使得国家主权的体现十分简单明确而没有任何疑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精英人士们接受了国家“主权在民”的观念,但当他们思考人民如何体现自己的主权者地位这一问题时,却面临着因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代中国精英围绕“国体”“政体”问题进行了反复不断的苦苦探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魏光奇《选择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国家区别于卢梭行使“人民主权“思路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未20世纪初中国精英人士们思考人民如何体现自己的主权者地位的背景及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90年代,巴黎出现了一些女性俱乐部,她们要求教育权和就业权。著名女权活动家德·古日代表她的俱乐部以《人权宣言》作为改编依据,以几乎完全相同的形式写出了《女权和女公民权利宣言》。此宣言包括前言和17项内容,其中有14项基本上采用了《人权宣言》的内容,只不过将《人权宣言》中的“男人”和“公民”替换成为“女人”和“女公民”。1793年11月3日,德·古日被处死。11月19日,有关其被处死的评论被刊登在《导报》上,德·古日被形容为“一个忘记了女性美德的阴谋家,因而要惩罚她”,女权俱乐部也被解散。在以后的年代中,女性组织一再重组,但总是遇到男权社会的敌意,有时甚至激起暴力冲突。

——摘编自李月《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与中国女权主义的发端》

材料二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随着西方传教士东来带入了中国。早期洋务派人士和部分买办,最先感受西方男女平等观念,并提出兴女学、戒缠足的主张。19世纪末期,康有为等人吸收了“天赋人权”观,并以此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妇女问题,产生了近代中国初具理性色彩的男女平等思想。这些男性精英的活动鼓舞了妇女的斗志,她们通过自办女报、组织妇女团体等活动来鼓吹女权。1907年底,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女子针对帝国主义攫取我国路矿权的行径,纷纷设立“女界保路会”等妇女团体,集议筹款,签名认股,以挽回路矿权。据统计,1898年至1919年,妇女团体所办的报刊,全国约有40种,大多集中于上海、北京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日本的东京。该时期的女权主义诉求集中表现在要求妇女教育、主张婚姻自由、强调女子经济独立、提倡妇女参与政治等方面。

——摘编自何黎平《论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女权运动兴起的背景,并分析该时期女权运动受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法国女权运动相比,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18-03-2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造成了很多小生产者破产和工人失业;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又使图地运动愈演念烈,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流入城市,造成人口相对过剩的局面;而启蒙思想更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都对英国下层民众的思想观念造成很大影响。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最恶。……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摘编自赵学姣《马尔萨斯人口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二 最早将马尔萨斯人口论介绍到中国的,是1880年同文馆出版的第一部西方经济学中译本《富国来》。1895年,清末维新政治家陈炽又重新翻译《富国策》,并在《时务报》上连载,时人对这套人口理论推崇备至。……建国前夕,原美国国务聊艾奇逊费用马尔萨斯的部分观点断言“中国人口在2个世纪里增加了1倍,人口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不管谁统治也解决不了”。1957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内发起的以政治立场而非学术立场为出发点的大批判,使得马尔萨斯及其人口理论在中国被全盘推翻。……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术界对马尔萨斯持“全盘否定”观点者越来越少,而持“部分肯定”论者日渐增多。在这段时间内出版的学术专筹中一般在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做出批判之后都会论述其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

——摘编自谢勇、徐倩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18-03-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4 . “民”字的基本解释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由此派生的词语有很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权

材料一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人民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

民观

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民”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首次给“民”注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1899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后来他又指出:“国者,民之国也。”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享一国之权”,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据《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梁启超“国民”观的内涵、影响。

民生

材料三美国政府开支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财政支出项目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国防、对外军援、退伍军人补助

38.0

28.2

18.0

社会保障、收入保障、保健、住宅和社区发展

18.1

24.9

29.4

教育

13.8

17.8

17.0

卫生、公安、文化

4.7

5.2

3.1

运输

7.3

5.8

4.7

空间研究、自然资源、农业、邮政补贴

4.9

4.8

4.2

一般性政府开支

5.5

6.8

3.6

利息

5.5

4.7

6.1

对外关系与援助

1.6

0.9

0.2

其他

0.6

0.9

1.0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70年代后在社会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作出这种举措的原因

2018-01-2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大题好拿分【提升版】
5 .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一些传教士所写的较高水平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在西方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我会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用同一种法律治理,用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任何导师,像孔夫子那样的先生,他们的威望和教诲很容易从这个帝国的某一角落传播到全国各地。没有人敢于抵制流行看法的洪流,后辈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对祖宗制定、世代相传、大家公认的成规提出异议

——【英】大卫·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

材料四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导致18世纪欧洲出现一股“中国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的出发点是什么?材料三休谟对中国文化持何种观点?与伏尔泰相比,休谟为什么持这种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一一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

7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级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材料二   文艺复兴在各方面都创造了毫不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伯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从古罗马万神庙而来,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更是将恢宏壮阔、庄严崇高发挥到无以复加。

——张卫、朱江《略论文艺复兴建筑的历史成因及历史地位》

材料三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摘编自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智者学派的主要主张及其形成的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世纪”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张骞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儒、释、道三家并用,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就带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摘编自《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材料二   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西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和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父黄尊素,万历进士,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下狱,受酷刑而死。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等已除,天启朝冤案获平反。黄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出庭对证时,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归乡后,黄宗羲发愤读书.“馈科举之学锢人,且建‘续妙堂’于南雷,以承东林之绪”。崇祯十五年,科举名落孙山。崇祯17年春,明亡。追随南明政权抗清失败后返家隐居。清顺治年间,遭清廷三次通缉。期间家祸迭起,弟宗炎两次被捕,几处极刑。顺治十年(1653年),始著书讲学。1663年撰成《明夷待访录》。该书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设置,而是从“民本”的立场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主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限制君主权力。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

一一据吴光等《黄宗羲传》等整理

材料二卢梭(1712一1778年)出生于一个钟表匠的家庭,生活于法国封建专制主义最后挣扎的时期,也是启蒙运动达到高潮、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的时期。由于家境贫寒,又失去双亲的慈爱,卢俊从小就浪迹天涯,先后做过仆人、学徒、商店伙计和抄写员。他辗转瑞士、意大利和法国,过着贫困和流浪的生活,他同情民众的疾苦,不满特权的专横,时人间的严重不平等极为愤慨,拿起笔与特权社会抗争。1762年写成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了“天斌人权”、“主权在民”,和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民主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它一问世就透到了禁止。卢梭也被迫流亡到英国。但它所提倡的民主理论很快风靡西方世界,引发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

——据肖锋《卢梭传》等整理

(l)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黄宗羲、卢梭二人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相似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成就命运不同的原因。

2017-05-3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全国新课程高考仿真信息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唐以前饮用者多为王公贵族,一般注重茶的药用价值。《茶经》记载唐朝以来“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方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泽甚多。”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饮茶习俗的演变》


材料二
茶叶在近代西方的流行开来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几乎是在同一时期,非洲的咖啡、美洲的巧克力和亚洲的茶这三种“异国嗜好”不约而同传至欧洲。巧克力传入欧洲是1520年,咖啡1615年由阿拉伯中传威尼斯。这些“提神醒脑”的新饮料几乎同时在欧洲大行其道,从人群嗜好的角度透射出社会业已出现或正在酝酿着重大变化:人们比以前空闲了,上述种种均为生活必备品外的“消闲”饮品;群体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茶园、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推论再广一些,城镇更多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中世纪毫无生气少有交往的黑暗封闭时代已经或即将结束,市民阶层的力量更加强大,人们的情绪趋于激昂,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茶来加以温润发酵,社会也开始了躁动。„„有生产才会有消费,反之同样,有大宗消费才可能有大宗生产,而大宗消费必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国古已有之的茶叶偏偏在18世纪后的欧美获得广泛市场,绝不偶然。

——摘编自郭卫东《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饮茶之风所呈现的发展趋势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后茶叶在欧美获得广泛市场的原因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