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人性是善,还是恶?人是神的创造物,还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很多哲人不断思考对人的认识问题,争论也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况《荀子·性恶》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三   天主教会极端蔑视人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原罪说),肮脏的,下贱的。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人甚至是没有资格被表现的。在中世纪,艺术是被用来歌颂神的。

——摘编自《》

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无须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无须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摘编自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荀子、韩非子在人性论方面的观点。根据各自的人性论观点,他们对统治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基于对材料二所述问题的思考,苏格拉底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16世纪初时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2022-04-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苏格拉底说:“如果你们以为你们用杀人的办法就能防止别人谴责你们的罪恶生活,那你们就错了;那是一种既不可能而又不荣誉的逃避方法,最容易最高贵的办法并不是不让别人说话,而是要改正你们自己。”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这种设想蕴含着
A.专制主义理念B.自由主义精神C.法律至上原则D.小国寡民情结
2021-10-07更新 | 4877次组卷 | 4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苏格拉底认为,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地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这一观点
A.以人的感觉判定一切B.否定宗教神话的作用
C.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D.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苏格拉底拒绝讨论宇宙的性质等玄妙的问题。他说,在这些问题上伤脑筋是演滑稽戏。也就是说,哲学研究客体是毫无意义的,哲学应当研究的是人类自身。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B.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C.对学术研究持否定态度D.反对认知外部世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据材料可知
A.强调天赋人权的理念B.思想自由是社会潮流
C.重视阶级差异的认知D.主张贵族的专权暴政
2020-07-2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白鹿洞书院创于南唐。北宋初年,宋太宗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书院得以发展。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陆九渊等人曾在此讲学或辩论,成为理学思想的传播中心。宋末至清初是中国重要文化摇篮之一。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画面正中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表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围绕着倾听两位哲人争论的是为数众多的各派古希腊知名学者。



比较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图片中所反映的学术活动的信息并分别作相关说明。(提示:至少两点)
2019-11-1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9 .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社会的情况日渐复杂。智者学派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依据,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两派争论
A.导致民主的衰败
B.引起社会的分裂
C.促进阶级的分化
D.利于思想的进步
2018-11-09更新 | 484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历史(文科)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源于理性的省思而非外部世界或主观感觉。因此,哲学的使命不是从外部去探究事物的始基,而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灵魂”;也不应像智者那样沉迷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只有运用理性和智慧,才能获得真理的关照。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
A.发现自我,追求自由
B.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
C.拥有美德,获得知识
D.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
2018-02-15更新 | 252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