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1 .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该观点意在强调
A.以契约来限制官吏职权B.官吏行使权力需受人民监督
C.人民有权随时撤换官吏D.个人意志可凌驾于公权之上
2020-04-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詹姆士一世声称: “国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在人间行使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国王是神在人世间带着呼吸的翻版。”

材料二:霍布斯认为,国家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为了摆脱“人人对人人的战争状态 ,”……人们通过缔结契约建立具有绝对权威的国家来统辖一切。

材料三:恩格斯说:“王权是进步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材料四:卢梭提出,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契约,这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


问题:
(1)指出前两则材料观点的区别。
(2)材料三和材料四,关于恩格斯和卢梭对王权的认识是否矛盾?为什么?
(3)试从历史角度分析恩格斯所说“王权是进步的”。
2020-03-2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以上两段材料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结合材料,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2)简述17~18世纪欧洲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
2020-03-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启蒙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洛克主张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洛克支持社会契约论,不过他也强调社会契约论是可以废除的。他也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一个人没有损害另一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其事。洛克还第一个倡导了权力的分配,他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种,认为立法权高于其它两权,但立法权仍要受到人民的制约,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摘编自现行高中教材第七册第3课相关内容

材料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并不是自然而然或不可避免的,而是社会改革者与革命者为争取权利,与统治当局和贵族阶层不断斗争的结果。          

          ——杰里本特利(美)《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与孟德斯鸠对于洛克的思想是如何继承与发展的?
(2)以18世纪后期法国历史发展为例,说明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是“不断斗争的结果”。
2020-03-2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嘉定区、黄浦区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5 .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坦率地指出:“当伏尔泰还在为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这一表述倾向于:
A.赞赏伏尔泰提倡的开明君主制B.赞赏卢梭提倡的人民主权
C.赞赏伏尔泰的坚持不懈D.赞赏卢梭对西方文明的批判
2020-03-1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6 . 阅读如图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序言,伏尔泰在此赞赏了
A.古代希腊文明B.古代罗马文明C.古代儒家文明D.英国君主立宪
7 .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1)按照上述图片所出现的历史进程将上述图像排序,并据上述图片的提示概述这些图片所反映的美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在逻辑关系。
(2)图片所反映的美法两国政体分别是什么?其本质是否相同?说明理由。
(3)以上4幅图像作为“可视的历史”在研究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2020-02-1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历史试题
8 . “孔像之争”

在中国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尽管他们一生声名显赫,但多时过境迁,也就被淡忘了;只有生前郁郁不得志的孔子,其人格与思想的影响历久而不衰。

材料一   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宋真宗时,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和“至圣文宣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材料二   法国作家伏尔泰曾经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世界就不会发生战争了。他把孔子的塑像放在自己的书房里朝夕膜拜。

材料三   晚清之后,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在20世纪,一生颠沛造次的孔子在逝世二千多年后,又遭遇了两场巨大的风波和打击。……在这两次运动中,孔子都成了当时人们否定、批判和声讨的对象。

——以上均摘自《辽宁晚报》2011.1.19

材料四   美国总统里根在致祭孔子大典筹委会主任的信中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材料五   2011年1月11日上午10时,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如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广场落成。由于天安门广场是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地点,这条新闻立刻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甚至在人民网还开通了“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专题讨论。

——摘自《人民网》


问题
(1)请给“素王”作个解释。并说明汉代以来,统治者追封孔子的原因。
(2)在20世纪,孔子所遭到“两场巨大的风波和打击”分别是指什么?
(3)伏尔泰顶礼膜拜孔子寄托着他怎样的思想?
(4)你怎样看待“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
2020-02-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历史中的国家形象

新千年的头十年,英、德、法等国先后用电视纪录片的方式,讲述各国历史及其文化英雄,这既是一种视听的历史教材,更是一种国家形象工程。


结合所学,请从上述三国中各寻找一个“文化英雄”,并简述推荐的理由。
2020-02-1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独立后的美国确立了联邦体制,这一政治架构的理念主要源自
A.卢梭B.霍布斯C.伏尔泰D.孟德斯鸠
2020-01-1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1月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