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原因和发展历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自春秋战国后,以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标志的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孔子的“王道"思想奠定了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当战国梁襄王问孟子“天下乌平定”时。孟子说“定于一”。这个“一”已不是指要不要统一,而是指要统一在什么样的治理理念之下的问题了。在儒家理念中。“大”意味着重视、尊重;“一统"并不仅指领土统一。更重要的是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构建,蕴含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没有这三点,就不是完整理想的大一统。秦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政治开始形成。大一统国家治理也随之成为历代王朝面临的重大问题。董仲舒及其生活的汉武帝时代,是大一统的理论与实践成熟期。

----摘编自李宁《“大一统”--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如卢梭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而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找出一个组织形式,用共同的力量来防守和保护每个成员的生命财产,组织里每个成员虽然和其余的人联合,可是只服从自己,并和从前一样自由。”(注:卢梭《社会契约论》)启蒙运动反对专制,主张政治自由和共和国,其历史原形之一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共和政治。对平等、自由、共和国的具体理解在两个时代不尽相同,但其反专制、要民主的精神是一致的。而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人用“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革命权”等理论扩大了这些要求的内容,并从理论上给予论证,使这些口号具有了更鲜明的感召力。

----摘编自尹虹《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统治者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反专制、要民主”内涵的异同点,并说明启蒙运动不同于文艺复兴的原因。
2 . 2019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先后五次出访欧洲,拓展关系网络,收获更多认可。16世纪以来,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材料二   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1)材料一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的角度分析其看法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化的原因。两则材料中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变化对我们当前有何启示?
2020-07-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33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等人募集了大量装帧精美的书籍运到中国,史称“七千部西书入华”。这些书大部分被收藏在澳门,小部分被运送到中国内地。其中部分图书被翻译成中文,见如表

作品

作者

主要内容

《建筑十书》

(古罗马)维特鲁维

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理

《数学札记》

(荷兰)西蒙史特芬

近代数学和工程学

《矿冶全书》

(德国)乔治鲍尔

近代采矿、冶金的技术及管理办法

《天体运行论》

(波兰)哥白尼

近代天文学,包括日心说

——据毛瑞方《七千部西书入华与<北堂书目>》整理

材料二   1688年,路易十四派遣的多名皇家科学家抵华掀起了欧洲人研究和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17世纪和18世纪,在欧洲出版的中国作品达723种,其中部分图书见如表

作品

作者

主要内容

《中国科学提要》

(葡萄牙)郭纳爵

《论语》和《大学》的合译本

《中国政治道德科学》

(意大利)殷铎泽(比利时)鲁日满等

《中庸》译本

《中国哲学家孔子》

意大利)殷铎泽(比利时)鲁日满等

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系统介绍

《中华帝国志》

(法国)杜赫德

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全面介绍

——据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东西方译著的不同,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之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2020-06-0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综合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
4 . 恩格斯这样称道文艺复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材料二   十三世纪的罗吉·培根,……他以为真理的追求,必须从观察物象和实验物质下手,单单靠了几本古书,是不中用。……所以到了文艺复兴的末年,科学的精神,依靠了罗吉·培根等人的提倡,而日益发达;而研究学术的方法,也已由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而改为由观察和实验下手的归纳法。…但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仍不过是一点萌芽,直到十七世纪以后,科学家才风起云涌的大兴起来。后来又靠了科学的实用,使地球上起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大变化。

——选自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三   以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部分人文主义者的言论:

洛斯基:“人们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金钱,我们所有人都充满着获取利润、获取更多的利润的欲望。如果弃绝了这个欲望,一切事业就会完全停止。凡是贪婪者很多的地方,应该把他们看作是国家的骨骼和基础。”索德里尼:“难道我们不知道正是贫穷不断地促使人们去犯各种罪行、亵渎神圣?不正是贫穷产生偷盗、盗窃国库、毒害、伪造、掠夺、抢劫、杀人的行为吗?”罗伦索·瓦拉:“还有什么比把一切分给穷人……然后自己去行乞更为荒诞的呢?”

——摘编自(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论教会和宗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前后科学研究方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十七世纪以后科学的实用使地球起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大变化”的体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共同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初,关于西方思想的最大权威是严复。他早年被清政府派到英国学习,在那里也读了一些当时流行的人文学科的书。回国以后。他译出了以下著作: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即《国富论》),斯宾塞《群学肆言》,穆勒《群己权界论》《名学》(前半部),甄克思《社会通诠》,孟德斯鸠《法意》(即《论法的精神》),以及耶方斯《名学浅说》(编译)。严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翻译这些著作的。此后他就非常出名,他的译本广泛流传。

——捕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 欧洲刊印孔子的著作是在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该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经典大多先被翻译成拉丁文,但很快就被转译成法文、德文和英文。由于法国传教士在翻译、介绍、研究中国典籍方面不遗余力,法国成为后来欧洲汉学研究的中心。他们除了翻译中国经书。还撰写有关中国的文章。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锋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都接触过中国文化并对之有或贬或褒的评价,换句话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孔子的思想成为当时欧洲思想界反对宗教文化的一个武器,从而使中国的儒家学说成为18世纪欧洲思想所吸收的外来成分之一。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的原因,并分析其译本广泛流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译介中国经典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020-04-18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主持编撰了《百科全书》。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等。该书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了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围绕百科全书的出版和发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狄德罗顶住教会、政府几次三番的迫害,终于在1772年全书出齐。该书问世后共出了七版,其中第一版就轻松售出了4000册,百科全书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总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773年,清乾隆帝下诏开设四库馆,以纪昀等人为总编撰官,开始编撰《四库全书》,声称集古今著作,“以彰千古同文之盛”。次年,又下征书令,要将“有抵触本钥之语”的书“尽行销毁”,最终被销毁的书籍多达三千余种,几与四库现书相当。1782年编撰初成后,先期抄写四部,藏于北京、沈阳等地,仅供皇室阅览。随后又抄写三部,分藏于江南,允许文人入阁阅览。《四库全书》按照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

——摘编自《常这华义浓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编撰中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它们在中法两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和15世纪曾长时期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这并非没有道理。由于粮食危机、饥荒、战争、暴动造成人民的贫困,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加上宗教的无序状态,使这个时期具有变化不定、混乱动荡的特点。然而,对于这个时期,也可用略有差别的方式来解释,即这段危机时期也是有希望的时期。

——摘编自【法】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欧洲史》

材料二   18世纪的启蒙精神,来自17世纪的科学和思想革命。人们常常描述说,进步思想是现代或自17世纪末叶以来欧洲文明的支配思想或特有思想。然而进步思想却是在1700年以后才日益变得明晰。有文化教养的人也不见得相信迷信,一切超自然的观念对许多欧洲人来说,日渐淡薄。“现代”人不仅不再害怕鬼怪,他们也不再害怕上帝。“哲人”意指哲学家,而“富有哲理”在18世纪的意思是说,以批判和寻根问底的精神去探讨一切课题。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5世纪是欧洲“黑暗时期”的理由,并说明“也是有希望时期”的思想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欧洲进步思想的核心内容及产生的原因。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的发展特征。
2020-02-20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统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

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车便楫也,乘之者遂得其成。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

材料二 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思想渊源,就广义而言,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民本”、“仁政”思想以及道家的“无君论”。而黄宗羲新民本思想之“新”,就新在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君以民为本”、“臣为民请命”的“为民作主”旧范式,而提出了“民为主,君为客”的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新思想,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民治主张,而这是“以君权为核心”的传统民本思想所无法企及的。

——吴光《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特点,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在17世纪已经很流行的沙龙,到了18世纪愈发成为文化人倾慕的去所。沙龙的谈话无所不及,政治、宗教、伦理、文化,无所不包,无形之中,便使这些文雅的场所成了自由思想的传播地。唐森夫人主持的沙龙,为孟德斯鸠出版的《论法的精神》做过宣传。……在巴黎的学术团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兰西学院。在1750年之前,法兰西学院就已经成了新思想的宣传阵地。一些著名的启蒙作家先后在这里发表了他们的入选演说:孟德斯鸠于1728年,伏尔泰于1746年……1750年之后,随着达朗贝等人的入选,这里更是向启蒙思想敞开了大门。

——张克毅《论文化传播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思想传播发展的原因。
9 . 启蒙运动是众多因素汇聚而成的时代必然产物,下列对其产生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B.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确立
C.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D.近代自然科学的逐渐兴起
10 . “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材料阐述了
A.启蒙运动的原因
B.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C.宗教改革的原因
D.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019-06-23更新 | 217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5届陕西宝鸡市高三教学质检01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