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下图是北宋画家李成的《寒林骑驴图》,画中白雪寒冬,长松之下,一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画面只有近景和中景,远景掩于古松之后,未着一笔,却气象萧瑟。该作品
A.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B.体现了市民阶层风俗旨趣
C.注重表现意境和笔墨情趣D.以人物为核心布局和构图
2022-02-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图为明代徐渭的《花卉鱼蟹图》,该画右侧题诗道:“老人画懈(蟹)复题诗,正是秋深稻熟时。饱却黄云(稻谷)归穴去,付将甲胃欲何为。”该画
A.蕴含了儒家隐逸思想B.表达了文人的落寞生活
C.彰显了反传统的精神D.体现出借物讽喻的情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为画家邓澍1947年的画作《学文化》,该作品
A.融合了现代中西方绘画艺术B.与中国传统文人画一脉相承
C.体现作者对现实的人文关怀D.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想象力
2022-02-1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北宋时期,宋徽宗大力扶持书画艺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传世画作。画院年轻画师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节选)便是其中的山水画代表,此画以长卷形式展现了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这幅作品集中体现了
A.关注自然的审美取向B.贴近市俗的风景描绘
C.江南优美的田园风光D.宫廷画的意境和趣味
2022-02-14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为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局部),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据此可知,该画
A.侧面体现作者积极入世的心态B.是北宋大一统局面的写照
C.可以反映出北宋印刷术的进步D.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典范
2022-02-13更新 | 25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下·上海·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图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B.
C.
D.
2022-01-2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一轮巩固卷10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宋末元初著名画家郑思肖,笔下的兰花疏而不空、无根无土。他在其代表作《墨兰图》(下图)上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浓厚B.艺术创作受时代影响
C.以兰花为重的文人意趣D.世俗绘画的迅速兴起
2022-01-14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冬季联赛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一直都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如图描绘了宋代人们喝茶斗茶时的情景。该图反映了
A.儒道精神渗入茶文化B.饮茶习俗从官方传到民间
C.士大夫热衷文人画风D.时人关注精神世界的需求
2022-01-13更新 | 352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图为唐朝宰相韩休墓的壁画乐舞图(局部),壁画中间二人在表演胡旋舞,左侧四人分别演奏筝、拍板、笙、竖箜篌。右侧六人,前排四人分别演奏排箫、琵琶、竖箜篌、筚篥,后排两人分别在击奏铜钵和吟唱。该壁画体现出
A.宫廷乐舞规模宏大的气象B.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C.中心对称的乐舞排列原则D.胡风艺术成为大唐文化主流
2022-01-12更新 | 218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2届高三1月摸底(一模)诊断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记载攻占事迹的连环图画,已经具备了连环画的某些基本特征。两汉时期出现了以壁画形式描绘有说教意义的伦理故事和奇幻神话传说,如《柳下惠覆寒女》《嫦娥奔月》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在保留下来的敦煌壁画中就有大量用连续性叙事性绘画表现佛教教义的故事,其中以《佛说九色鹿经》最具代表性。两宋时期,人们开始在书籍中配以连续性的图画,在使得版面愈加精美的同时提升了书籍的可读性。元明时期,在小说与剧本中出现了大量连续注释性插图,如《新刊全相注释西厢记》和《西厢记》。明代流行的章回体小说中大多附有线描插图,有些书一回故事就附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被称为“回回图”。到了清代具有连续性情节的年画开始出现,如以生产为题材的连环图画“耕织图”“棉花图”等。

材料二 19 世纪中后叶,在外国漫画的影响下,“漫画”这一艺术表现与传播形式开始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并很快成为报纸上的常客甚至是固定内容。清末民初是我国漫画从泥沌走向自觉的时期,预示了它在历史舞台上必将大展拳脚。它既是人们认识现实的一个全新视角,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交流的新方式。1898年7月由谢赞泰创作,发表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的《时局图》是当今公认的中国第一幅严格意义上的漫画。之后,漫画家开始大批涌现并入其中,经常发表作品的有何剑士、张聿光、马星驰、钱病鹤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莫谈国事》《内阁总理》《加入一等》以及《玩弄于股掌之上》《此之谓人民代表》等。

——摘编自陈维东主编《中国漫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连环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漫画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作用。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