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梁启超说:“《孔子改制考》复以真经之全部分为孔子托古之作,则数千年来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经典,根本发生疑问,引起学者怀疑批评的态度。”其强调的是《孔子改制考》
A.假孔子名义行变法之实B.发挥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C.提高了孔子及儒学地位D.借用西学改造传统儒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D.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意识到洋务新政实际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基于此,他们力图
A.全面引进西方技术B.否定传统儒家文化
C.培养各类新式人才D.革新原有政治制度
2020-07-2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
2019-08-10更新 | 1832次组卷 | 61卷引用:云南省陇川县陇把镇中学2019年高三4月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1903年,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1918年,胡适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这些言论
A.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
C.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D.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
2019-05-11更新 | 750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这一论述的侧重点是
A.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
B.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C.论证“中体”和“西用”相互矛盾
D.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8 . 严复在介绍达尔文学说时认为,进化论与自由平等学说相结合,形成了弃旧谋新的世界性潮流。谭嗣同依据西学,以“破中外之见”来冲击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夷夏之辨。这可反映出:
A.自由平等观是近代世界潮流B.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进步解放
C.民主制度逐步为国人所认同D.科学理性精神冲击传统思维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有远见的人士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还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选自2012年全国高考试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思想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要求:从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两个方面来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