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让人采访西事,翻译西书,并购买外国报纸,还主持将所搜集的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和政治状况的资料译编为《四洲志》。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人们更不能不检讨这次战败的原因,从而更加迫切地要求了解西方。姚莹创作《康輶纪行》,就是因为“惜前人之误。欲我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魏源的思想则更加前进了一步。184212月,他据《四洲志》增订成《海国图志》。在书中,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中国近代“西学”的发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这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9159月创刊至19267月终刊,《新青年》杂志始终坚守推动文化革新与社会革命之初衷,生动地展现了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轨迹。杂志创刊伊始,致力于思想启蒙,是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激进派杂志。十月革命胜利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杂志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摘编自王兰娟《<;新青年>;杂志的“主义”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中国思想发展趋向并说明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吸收外来文化的阶段特征并简析其成因。
2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说到:“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当时在中国宣传进化论思想的是著作是
A.《海国图志》B.《孔子改制考》C.《变法通议》D.《天演论》
2021-11-07更新 | 259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引入的国家相对单一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2020-10-09更新 | 197次组卷 | 26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主张以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匡扶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并未扭转中国的积贫积弱之势。戊戌时期,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康梁创立了中西结合的历史进化学说。他们提出了变政的理论依据,阐述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序的历史进化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制,君民共主制则是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制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摘编自吴乃华《试析戊戌维新思想家的新民观》

材料二:孙中山谴责和揭露了封建暴政“不给我们平等的权利和特权”“侵犯我们不可让与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压制言论自由”“禁止结社自由”等罪悉,指出这种状况“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忍受的”。进而指明这种封建暴政同“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相矛盾,与“民主立宪”政体相对立,因此必须迅速消除“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编自郑宪《浅谈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维新思想和孙中山革命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由此可见
A.社会变革动力不足
B.洋务运动规模有限
C.暴力革命不可避免
D.儒家思想推动社会变革
2018-02-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云:“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实业教国思潮的兴起
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2017-09-28更新 | 234次组卷 | 18卷引用:云南省临沧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7-07-02更新 | 6504次组卷 | 52卷引用:云南省云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A.迫切的救亡心情
B.科学的强国主张
C.理性的皇权意识
D.盲目的媚外心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