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6 道试题
1 . 1915年前后,上海名画家郑曼陀创作了《女子读〈天演论〉》图,堪称中国广告擦笔画早期的重要代表作。图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她所阅读的书是《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一情况的出现说明(     
A.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的发展B.上海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C.民众的救亡图存意识增强D.新式学堂学习内容的变化
2022-08-09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热点06教材插图惹争议——教育问题-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2 . 甲午战争以后,在西学冲击下《四书》地位受到动摇。梁启超及其同门在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中独重《孟子》,借《孟子》的民本思想引申民权学说,以西学代替理学,走向完全破除程朱义理的道路。这反映了当时(     
A.救亡图存促使了各阶层觉醒B.部分士人价值观念发生异变
C.理学与西学具有内在一致性D.宣扬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二、三对于“公车上书”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公车上书”的看法,分别具有什么史料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896年8月9日,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最高达1.7万份。《时务报》的创刊与发行(     
A.开创了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先例B.有助于读者了解国家的重要大事
C.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D.使维新思想传播仅限于南方各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五四时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的西方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摘编自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905年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说:“推欧人之学说,拨千年黑暗而致万里光明者,则培根创实验学派为之先驱,而自洛克、霍布士、弥儿以至于斯宾塞,凡英国之学派皆偏重物质,故能致此大效也。”这说明康有为(     
A.赞成“科学万能说”B.仰慕西方的科技文明
C.主张先器物后制度D.反对欧洲的技术垄断
2022-08-03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七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高2023届二轮自创专题
7 . 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     
A.科举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B.洋务运动近代化成效显著
C.制度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D.民族危机引发观念更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戊戌变法时期,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指出“中国不变法则必亡矣。”1918年严复又力主回归传统,高呼:“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一战暴露西方文明的弊端
C.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凸显D.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思潮的倡导者们在认识上发生了分歧:一种是以康有为、严复为代表的和平渐进论,强调社会进步的循序性;另一种是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这一现象(     
A.说明进化论正确解释了人类演进
B.实质是有志之士的救亡道路之争
C.唤醒国人普遍投身于救国潮流中
D.说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激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梁启超在《时务报》中对“广民智”的含义作了解释:“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他把办报纸、设学会、兴学堂、翻译书籍作为“开民智”的主要途径。梁启超意在(     
A.强调报刊促进变革的作用B.激发全民获取新知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的觉醒D.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