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6 道试题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
2022-04-1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7 纵横比较型非选择题-备战2022高考历史热考题型解读
2 .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主题是
A.新兴力量的崛起B.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C.国家出路的探索D.清政府权威的丧失
2022-04-11更新 | 461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历史地理的综合类图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下列对此书表述正确的是(       
A.作者是民族英雄林则徐B.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C.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D.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文指出,日本维新以来的译书集中于政治学、理财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而晚清中国的译书偏重于军事学、工艺学,在政治学、财政经济学方面“几无一书焉”。梁启超意在
A.赞美明治维新的成功B.反思救国道路的理论缺陷
C.为百日维新摇旗呐喊D.强调中国军事改革更迫切
2022-03-31更新 | 590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强化训练(一)历史试题
5 .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积极向道光皇帝反映沿海商人想要进行对外贸易的心愿,希望朝廷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商民的利益进行保护。这一做法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2022-03-30更新 | 133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3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6 .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7 . “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下列派别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
A.洋务派B.新文化运动倡导者C.资产阶级革命派D.康梁维新派
2022-03-2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8 . 观点辨析

材料   与《海国图志》在本国备受冷落的命运截然不同,它在日本则受到追捧,并产生极大冲击力。这部奇书很快在岛国传开,被推崇为“海防天鉴”、“天下武夫必读之书”。短短三年间,此书在日本出版的各种翻译版本多达21种。日本学者鹫津毅堂感慨:“海防之策莫善于是篇”。(《圣武记采要序》)日本大量翻刻此书,曾对明治维新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恰如现代日本学者井上靖在《日本现代史》中所言:“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

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摘编自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依据材料,分析《海国图志》在中国备受冷落在日本却大受欢迎的原因。谈谈你如何理解陈旭麓先生评价的,“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这一说法。
2022-03-2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史料阅读的读、析、解
9 . 晚清时期,有学者主张在君权与民权之间折中调和,要有“君权”,才能完成反帝的任务;又要有“民权”,才能完成反封建君权的任务。这表明晚清时期
A.改良思想尚未成熟B.中体西用理念的推行
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西学东渐进一步发展
2022-03-19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章太炎在1918年时说:“六七年来所见国中人物,皆暴起一时,小成即堕。”重要的是,“一国人物,未有可保五年之人,而中间主于干之位遂虚矣”。胡适在同一时期也注意到同样的现象。他在1919年感叹说:“十年来的人物,只有死者能保住盛名。”1927年,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梁叔莹责备胡适一辈说:“这些老少年们还没有做完他们前驱的工作,还没有把一班人带上新时代的坦途.上,他们便撒手不管了。”

——摘编自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需史论结合。)
2022-03-12更新 | 132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宁夏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