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指出:“西方国家,将学习政治放在首位。横向的去学习公理和公法、纵向的去学习希腊罗马的古代历史,并将这些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当下的政治事务中,学成者可以担任政治事务,这是西方国家立国的重要前提。”其主要目的是(     
A.通过教育改革推动变法运动B.反思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
C.呼吁青年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剖析西方教育的本质问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代翻译家严复认为:“西人所谓法者,实兼中国之礼典。中国有礼、刑之分,以谓礼防未然,刑惩已失。而西人则谓凡著在方策,而以令一国之必从者,通谓法典。至于……刑罚,乃其法典之一部分,……而非法典之全体。”这一论述(     
A.有利于突破对法的旧有理解B.强调中国法律的适用范围比西方广
C.批评西方法律制度不够健全D.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是礼仪制度集大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甲午战争后,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希望改革变法。1898年,谢赞泰根据晚清危局创作了《时局图》。这些情况反映出当时(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李鸿章避战保船政策的破产失败
C.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逐步觉醒D.国人寄希望于开展资产阶级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世纪末,严复指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这一观点旨在
A.反对中体西用B.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C.抵制西学东渐D.倡导政治制度变革
2022-05-27更新 | 602次组卷 | 9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法之“意”

材料一   灋(法的繁体),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一种传说中的野兽,“性识有罪”),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材料二   初游欧时,尝入法庭,观其听狱,归邸数日,如有所失。

——严复译《法意》(1909年)

材料三   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夫中国刑狱之平,至于虞廷之皋陶极矣。然皆以贵治贱,故仁可以为民父母,而暴亦可为豺狼……虽有尧舜为之君,其治亦苟且而已。何则?一治之余,犹可以乱也。             

——严复译《法意》(1909年)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具有怎么样的功能和特点?
(2)19世纪70年代,严复曾前往英国留学。结合所学知识,当时英国法庭审判中的哪些现象可能导致严复归邸后“如有所失”?
(3)根据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严复的“如有所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清末维新运动中,有位思想家因其视野开阔而被成为“盗火者”,他利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给处于“学问饥荒”环境中的思想界,输送了新鲜的食粮,使人们禁锢的思想为之一振。这位思想家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使有议置造船械,师夷长技者,则曰“靡费”,苟有议翻夷书,刺夷事者,则必曰“多事'”。这从侧面反映了
A.近代社会变革步履维艰B.中国近代化已经起步
C.师夷长技成为国人共识D.实业救国阻力重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刊《循环日报》,论天下大势,议治国方略。其《达民情》一篇开头即“善治国者,必先使上下之情不形扞格(矛盾),呼吁必闻,忧戚与共,然后弊无不革,利无不兴。”王韬旨在
A.参与维新变法B.变革传统政治C.号召民主革命D.引进西方技术
10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的共同之处是
A.借助传统文化外衣B.建立政党宣传政治主张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2021-08-31更新 | 306次组卷 | 12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