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中指出:“封建之运,东西所同也……然欧洲、日本,封建灭而民权兴,中国封建灭而君权强,何也?……人民复无自治力以团之理之,然则非行莫大之专制,何以立国乎?”其旨在(       
A.探讨君主专制形成的历史原因B.论证启蒙国民的现实必要
C.阐释君主专制与历史国情适应D.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2022-10-11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向皇帝提出脱去长袍马褂改穿新式服装。在强调“与欧美同俗”的同时指出必须改革中国褒衣博带的服饰传统。他提到:“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诚非所宜矣。”这一举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思想启蒙。

材料二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服饰改革思想的典型体现,其基本思想为:“博采西制,加以改良;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因其口袋的对称性,给人以凝重,持重,庄重之感。三个袖扣象征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门襟的五个纽扣则象征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衣袋上的四个纽扣象征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袋盖的倒山形样式则代表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中山装虽取材于外来服饰样式,却是一种将外来服饰改制成功的典型,因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审美风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至今仍被国人穿用,成为中国国服男装的代表。

——上述材料摘编自《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服饰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服饰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严复(1854年-1921年),1877年,严复作为首批清朝海军留学生之一,前往英国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当时,英国处于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对严复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不能单单只学习技术。而应以更深刻的视角看待民族救亡问题。此后,严复废寝忘食地探索西方资本主义各个领域的思想学说,寻找西方列强富强的根原。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覆灭的惨剧深深刺痛了严复,于是,他开始翻译和介绍西方的先进思想,著书立说意图唤醒沉睡的国人。1897年,严复空成了其译著《天演论》,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浪潮。严复翻译《天演论》并非为阐释生物学领域的进化意义,而主要是出于民族救亡的目的,借助自然界的生存发展规律解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摘编自王丽泽《严复民族救亡思想研究》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创建于1897年,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已任。严复翻译的大部分著作都在该馆出版。尤其是《天演论》,至1927年共印行32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商务印书馆还非常重视教科书的出版。虽然当时还是清朝,但在这些教学作品中无一“忠”或“君”字,而是体现出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这无疑促进了观念的极大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助产”和保卫了辛亥革命。商务印书馆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如蔡元培、叶圣陶等都曾在这里工作。

——摘编自张守涛《那时的商务印书馆》


(1)据材料一,阐述严复救亡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变化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留学生及出版机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京师大学堂的置废颇为曲折。甲午战争后,改革求变呼声起,光绪帝下旨兴建京师大学堂,工部尚书孙家鼐负责筹备工作。1898927日,“在孙家鼐上奏筹备方案之后,光绪帝面见各军机大臣,对此没有进行太多的讨论,大学堂筹备被搁置”。1898126日,上谕今“各直省添置学堂,实力举办”,“着由户部筹定的欺,按年拨给京师大学堂,以崇体割”。12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

189956日,因御史参奏京师大学堂“靡费过甚,请饬归并删除”,清廷要求孙家鼐对其整顿。717日,上谕批准孙家鼐因病续假,由吏部左侍郎、大学堂总教习许景澄“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1900420日,许景澄上奏,称大学堂开办以来,图书、仪器购置费用在常年经费动支,未动用20万两开办经费,呈请缴还此款。适逢“庚子事变”,他再次奏请“暂行裁撤京师大学堂”,并说:“创建大学堂之意,原为讲求实学、中西并重,西学现非所急,而经史诸门,本有书院、官学”,不必另立学堂。79日,该折获准。

1901914日,清廷颁布兴学上谕:“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1902110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复办。

——摘编自蒋宝麟《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清末中央教育财政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曲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识之士对待“西学”和“中学”态度转变的历程。
2021-12-27更新 | 3420次组卷 | 28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家在历史上的衰落,其原因必然是很复杂的,胡适认为墨子极力批评的其实是后来的儒家,但是后来的儒家也不是吃素的,墨家非儒,儒家反击墨家。孟子直接骂墨子是“禽兽”。儒家盛行后,墨家自然没有复兴的希望了……墨家政治主张不被政客接纳,各国只对墨家守城器械,以及各种机关术感兴趣,但是对“兼爱非攻”的主张置若罔闻……墨家后学走上了“诡辩哲学”的道路,让墨学走向了“无用之学”。在危急存亡的战国时代,日益不被人所接纳。

——摘编自胡适《胡适谈哲学》

材料二   谭嗣同在讨论“仁”时,除了引用孔学的“仁”“性”之后,便迅速提到墨学的“兼爱”,认为墨学之兼爱就是“仁”。“善用爱者,所以贵兼爱矣”;“呜呼,墨子何尝乱亲疏哉!……不达乎此,反诋墨学,彼乌知惟兼爱一语为能超出体魄之上,而独任灵魂,墨学中之最合以太者也”(《仁学》)。谭嗣同要冲决一切罗网,破除纲常名教,将复活墨学作为手段之一,用爱无等差的“兼爱”取代传统的等差,并辅之“以太”等近代科学术语。

——摘编自李竞恒《谈墨家在近代的“复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墨家在历史上走向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的基本主张及目的。
(3)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墨家思想发展遭遇的认识。
2022-03-2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巴东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6月,维新派向光绪帝提出开制度局前,便开始筹划在内廷开懋勤殿。懋勤殿设在紫禁城内,清代皇帝有过开懋勤殿议政的先例。康梁认为,制度局是外来名字,目标太大,易遭阻遏”,要进到皇帝身边参与议政,开懋勤殿更实际可行。在上奏中,他们提出“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的政治专家,共议政治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在另一奏折中重申,在懋勤殿,“悬百国之图,备中外之籍,分列百政,各设专科,派以纠集东西,斟酌古今,编纂政法,以备施行”。但因慈禧的反对未能实行。

——据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设计的懋勤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派主张设立懋勤殿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梁启超在1896-1910年间相继撰写了《波兰灭亡记》《日本之朝鲜》《朝鲜亡国史略》《越南小志》《越南亡国史》《朝鲜灭亡之原因》《日本并吞朝鲜记》等历史论著。其主要意图是
A.总结各国灭亡的原因B.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
C.激发国人的危机意识D.擎起史学革命的旗帜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年容闳(1847年赴美留学,1855年学成回国)与洪仁玕商谈富强大计时,提出七点计划:(1)依正当之军事制度,组织良好的军队;(2)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识军官;(3)建立海军学校;(4)建立善良政府,聘用富有经验之人才,为各部行政顾问;(5)设立银行制度及厘定度量衡标准;(6)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耶稣教圣经为主课;(7)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有为不是生活在中外交往第一线的人,也没有参加政治的实践经验,但他的思想具有历史深度、哲学高度和现实与理想的张力,是富于文化内涵和信念关怀的体系性改革思想…… 1895年4月15日,在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前两天,康有为令梁启超鼓动广东省举人上折请拒和议,各省举子相继跟进,台湾举人莫不哀之。大规模的上述活动甚至得到某些政府官员的鼓励和支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容闵向西方学习思想主张的合理性及其客观结果。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能够成功组织“公车上书”的原因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文指出,中国之所以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败北,原因在于“始焉不知敌之强而败,继焉不知敌所以强而败”。在此,梁启超意在
A.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B.强调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C.说明共和体制的优越性D.阐明变法图存的急迫性
2022-01-11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鹿寨县鹿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熙宁年间,王安石改 差役法为募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费用,由州县募人充役。司马光上奏痛陈其害:“上户今则年年出钱,无有休息,或有所出钱,数多于往日者。下户原不充役,今来一例免役钱,驱迫贫民,剥肤椎髓,家产既尽,流移无归,弱者转死沟壑,强者聚为盗贼....今召募四方浮浪之人,使之充役,无宗族田产之累,作公人则悠为蠢伪,曲法受赃,主守官物则侵欺盗用,一旦事发则掣家亡去。’

——据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     今因其 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此免役钱所以为衷乎理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王安石)不惮得罪于巨室,而毅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

——梁启超《王荆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司马光、梁启超对募役法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为王安石作传并予以盛赞的原因。
2022-03-16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