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海国图志》中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这反映了
A.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有了一定了解
B.“开眼看世界”突破了“师夷长技”的范畴
C.魏源已经找到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真正原因
D.魏源已经认识到英国制度的优越性,主张政治变革

2 .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不同文化不断碰撞相互吸纳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最晚从17世纪开始,西方文化界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人对中国均抱有羡慕、崇敬的态度。但18世纪中期之后,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出现了大逆转,西方开始丑化憎恶中国,而且这一趋势还在逐渐加强。

——沈福伟著《中西文化交流史》

(1)材料一中,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西学中源”说发端于明清之际。鸦片战争后,其在士大夫阶层中渐次流传开来。持有此说的士大夫认为,西方学术文化虽有可取之处,但穷究其根源都是来自中国。出使欧洲四国的薛福成在日记中依旧相信西学源于中国:“昔者宇宙尚无制作,中国圣人仰视俯察,而西人渐效之。今者西人因中国圣人之制作而踵事增华,中国又何尝不可因之?”……洋务运动初期,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论断。从那时起,“中体西用”思想的基本构架已经成型。

——摘编自季荣臣《论洋务派的“西学中源”文化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学中源”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一二反映了两种文化现象,你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对立?

2018-01-3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牙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2018-01-20更新 | 485次组卷 | 25卷引用:天津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考试卷历史试题
4 .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想主张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②“师夷长技以自强”③“师夷长技以制夷”④“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③①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技”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至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A.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
C.开始反思中英战争的结果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
2017-12-24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中国社会和平繁荣
B.社会上层未能警醒
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D.士大夫醉生梦死
7 . 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为了‘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这说明魏源
A.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
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
C.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D.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8 . 中国近代思想是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探索都是为了
A.西学东渐B.反抗外来侵略C.救亡图存D.反对专制统治
9 . 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
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
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
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
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
10 . 有学者指出,道光年间(1820-1850年)的士大夫阶层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在那个时代,虽然也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责,默而不言,这种现象
A.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
B.源自于政府的高压政策
C.不利于中国近代化开启
D.是对清政府的无声抗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