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毛泽东评价林则徐是“我们的民主革命先驱,……,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把林则徐放在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地位上。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要是指他
A.领导了虎门销烟B.致信英国女王,商讨通商事宜
C.设译馆,翻译外文刊物D.编订《海国图志》
2022-05-31更新 | 23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833年,林则徐上书,要求币制改革,设想有:一、不对洋钱进行硬性的定价,在使用洋钱的问题上,最好在民便之中稍加限制;二、让洋钱继续在国内流通;三、应对洋钱最好的方法是自铸银钱。这些设想客观上
A.扭转了“银费钱贱”现象B.赞成用强制手段禁止洋钱使用
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D.顺应当时中国商品市场的要求
2022-05-07更新 | 36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国人所译的外国史地学著作。编译时,林则徐有意地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一非洲一欧洲一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遵从了中国人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他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从《四洲志》可以看出林则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后果只能是空想出一个自己认知框架内的西方世界,而完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西方人的政治体制乃至于思维方式。通过林则徐在鸦片版争中的表现,也能看到这种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李昊洋《从〈四洲志〉看林则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影响》

材料二   1874年冲正修编纂出版《支那地志略》,开创了近代日本编纂中国地志之始。该书吸收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诸如经纬度的利用,新式地理词汇的使用等。该书作为当时日本人的学习教材,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读本。此后,日本人通过收集情报,来华实地踏查,翻译中国和西方人著作,编纂地志研究和认识中国。1880年高田义甫编纂有《清国地理小志》,1882年岸田吟香编有《清国地志》,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利用在华调查资料编有《支那地志》,1893年安东不二雄编有《支那帝国地志》,至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达到一个高峰,也标志日本研究中国到达一个小高潮。

——摘编自郭墨寒《冲正修编纂〈支那地志略〉研究》


(1)据材料一,归纳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的特点,并说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
(2)据材料二,概括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林则徐曾致信英国女王称“通商已久,众夷良莠不齐,遂有夹带鸦片,诱惑华民,以致毒流各省者。谅贵国王向化倾心,定能谕令众夷,兢兢奉法。但必晓以利害,乃知天朝法度,断不可以不懔遵也”。此举意在
A.借助外交平等维护主权B.禁止中英通商危害经济
C.严控鸦片恪守天朝法度D.批判英国对华武装侵略
6 . 1841年,丁拱辰《演炮图说》、郑复光《火轮船图说》、汪仲洋《铸炮说》各书相继刊行,是近代中国最早参酌西方技术的船炮专著;嘉兴县丞龚振麟甚至仿英国火轮战船并参酌西洋《车轮船图》,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这些事件表明
A.时势变化促使学者转向实学B.洋务企业开始发挥实际效益
C.西方军事技术已经广泛输入D.当时中国炮船技术进步迅速
7 . 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在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历史地理方而的翻译著作.这些著作基本上向国人呈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世界形象。此时,中国士大夫所看到的西方文化是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坚船利炮”的练兵制器技艺、“天文算数”的自然科学、“以商贾为本计”的经济制度、“凡事会议而后行”的政治制度等西方近代文明。这些著作
A.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人传统的夷夏观
B.体现了士大夫从西方社会视角否定封建制度
C.表明人们欲以西学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说明国人已经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8 . “命定论”在中国古代曾长期盛行。而近代龚自珍、魏源等人高度重视心力的重要,认为心之力为人变革现实的精神源泉。龚自珍甚至认为具有心力的自我可以造天地,可以使得自然现象反常。材料反映了
A.思想发展维护了封建统治B.“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
C.“经世致用”思潮的起源D.思想认识适应时代需要
2021-06-05更新 | 39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南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备考金卷B卷)
9 . 1841年,林则徐被道光皇帝发配前往伊犁。途中,他与魏源在镇江相遇时,依然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担忧。由此可见,林则徐
A.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B.洞察新旧交替的时代变局
C.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D.具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2021-05-14更新 | 324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