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下表为1861-1895年间,中国翻译外国著作情况,这反映当时中国
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总数
40%30%10%8%3.50%567种

A.开始接触西方科学技术B.制度变革得以实践
C.广泛传播民主科学思想D.西学东渐效果明显
2 .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左宗棠上奏朝廷,“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这反映出
A.外力冲击促进自强意识觉醒B.工业文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民族危机改变主流价值观念D.建立近代化的海军成为朝野共识
2021-05-17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1864年,李鸿章曾指出:“我无以自强,则(日本)并效尤于彼(列强),分西人之利薮。”1870年,他又说:“(日本)购求泰西机器兵船,仿制精利枪炮,不惜工本,勿谓小国无人。”可见,这时期的李鸿章
A.重视对自救道路的探求B.指明了日本侵华的必然性
C.抛弃了中体西用的观念D.认清了中日变革的一致性
2021-01-06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总结说:“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句中省略句应是
A.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B.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
C.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D.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C.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2019-09-07更新 | 371次组卷 | 27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单元测试历史试题
6 . 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阐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日深,邪说(指康、梁而言遂张,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表明张之洞主张
A.祖宗之法,万可不变
B.会通中西,西体中用
C.与时维新,中唐之道
D.西学中源,中体西用
2019-04-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黄金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新儒学的产生,渊源于唐代的韩愈,他在创导古文运动的同时,力排佛、道,提倡儒学,提出“儒学道统说”,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引导对儒学经典义理的探求。并和弟子李翱先后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韩愈创导的新儒学,经过唐末、五代、宋初的沉寂以后,到北宋中叶的仁宗初年,新儒学又重新开始在宋代文化学术舞台上兴起。活跃在宋真宗和仁宗初年的晁迥,“通释、老书,以经传傅致,为一家之说”。吸收佛、道二家学说,成为后来新儒学“宋学”的学术取向。

——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晚清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受到西方的挑战,也被迫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西方的冲击一方面激活了儒学中的文化因素,使之与时代的变动相结合,形成主动追随时代进步的学术风尚。晚清儒学本着经世致用的原则,不断接纳西学,并受到西学的改造,在这一改造的过程中,儒学与西学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地位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历史轨迹,儒学由最初的有选择地接纳西学到中体西用,再到中西融合的新学,完成了自身的近代化。

——摘编自孟富国《浅析晚清儒学的近代化及其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儒学与宋代新儒学的共通之处,并加以简要评价。
8 . 曾国藩认为儒学的学问分为四个方面:“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四者缺一不可,既强调义理为儒学之本,又使经济之学为义理所统辖。曾国藩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为中体西用寻找理论依据
B.缓和与顽固派的既有矛盾
C.宣传西学,挽救民族危机
D.开始以全新眼光审视世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10 . 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
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2018-01-11更新 | 312次组卷 | 16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