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2 . 儒学的传播与挑战

材料   19世纪与20世纪初期,儒学在中西方社会变革中不断传播又遇到诸多挑战。



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中西方对儒学态度的变化。请选择表中任意一个历史阶段,结合材料与所学,评析中西方对儒学的态度。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告

一、国势陵夷,道表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

二、今后时会,一举皆有世界关系。我国青年虽处蛰伏研求之时,然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本志于各国事情,学木,思潮,尽心灌输,可备攻错。

三、本志以平易之文,说高尚之理,凡学术事情足以发扬青年志趣者,竭力阐述,冀青年诸君于演习科学之余得精神上之援助。

四、本志执笔诸君,皆一时名彦,然不自拘限。社外撰述,尤极欢迎。海内鸿硕,有佳作见惠,无任期褥。

五、本志特辟通信一门,以为质析疑难发抒意见之用。凡青年诸君对于物理学理,有所怀疑,有所阐发,皆可直城惠示,本志当尽其所知,用以奉答,庶可启发心思,增益。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1915)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材料二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2019-12-11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6 .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B.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20-08-27更新 | 3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欧阳遇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5年9月至1916年1月出刊的《青年杂志》,尽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已有明确的批评,但对于孔子、孔教、儒家纲常的态度则是相当温和的。陈独秀批评儒家纲常只是强调“三纲”,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并未从现实政治出发做更尖锐的抨击。然而,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称帝,使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也使陈独秀意识到中国思想界正面临着“新旧思潮之大激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变得尖锐起来,并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孔子、孔教、儒家纲常这些传统价值观。

《新青年》为何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对于这个问题,百年来中国思想界则存在很大的分歧,有过激烈的论争,大体形成了两派观点。新文化运动的赞成者认为,孔子、孔教、儒家纲常这些传统价值观成为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旗帜和工具;为了保卫辛亥革命刚刚建立的共和制度,必须从思想上展开批判。批评者则认为,《新青年》之所以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在于追求西化而没有看到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中国的重要价值;错误地以为只有经过激烈的“反传统”,才能为中国现代化扫清障碍。

——摘编自李维武《<新青年>视野中的孔子,孔教与儒家纲常》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中国思想界对《新青年》为何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的分歧”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0-08-0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
以中国古代之教育证之,虞之时,夔典乐而教胄子以九德,德育与美育之教育也。周官以卿三物教万民,六德六行,德育也。六艺之射御,军国民主义也。书数,实利主义也。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以西洋之教育证之,希腊人之教育为体操与美术,即军国民主义与美育也。欧洲近世教育家,如海尔巴脱氏纯持美育主义。今日美洲之杜威派,则纯持实利主义者也。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19122


材料二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191811月材料三   


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德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开明专制的国度,他的大学何等自由。那美、法等国,更不必说了。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

--蔡元培《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1919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方针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提出的教育理念并对这一理念进行评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中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和为这个运动振奋起来的人,有些始终在政治和思想上停留在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民主主义水平上,有些则由此开始了新的探索。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现实使他们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的发展中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樊篱,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学术界的发展趋向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后的学术界出现的新现象,并就此进行简要评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中期建立选举制度,以儒学教养为选举标准,并以儒家“礼制”标准建立各种制度。礼教的主要内涵是“五伦”与“三纲”及其名分观念。儒家又认为名分的秩序不能自然达成,必须通过人为的努力。西晋时,官方第一次制定与公布礼典,唐玄宗时设立“大唐开元礼”。自宋至清代,统治者仍旧沿用各种礼仪规范。

宋以后,新儒学的信念认为道德人间的达成须藉由个人的修身,所谓“修齐治平”的过程,故教育须由基层乡党社会开始。对于庶民社会而言,生活的重心是家族,家族生活的两大轴心是亲子与夫妇,故孝顺与贞洁是家族伦理教育的重心。

宋以后的宗族组织日益普及,儒者积极设计合理的宗族秩序。如范仲淹、苏轼倡导族谱的编写,其后庶民家族编写族谱成为传统。程颐与朱熹倡导庶民亦设祠堂以祭祀祖先。明清时期,宗族设立祠堂也成为传统。司马光编写书仪与朱熹编定文公家礼,都是要为新兴起的宗族制定婚丧喜庆的生命礼仪。

宗族规范之上另有儒者主导的乡约之法,以作为社会秩序的公约,主要内容是修德修业与生活互助。明清时期,官方也体认到邻里、乡党的健全运作反而是地方行政的辅助,明太祖亲自颁布《圣谕六言》与《教民榜文》,顺治帝命令基层建立乡约组织,康熙规定乡人必须定期聚会,劝导道德。

——摘编自台湾高中《选修历史(上)》(三民版)

材料二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树立起科学和民主意识,于是就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与传统的以纲常名教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陈独秀从这样的视角批判儒学:“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乃是一种“奴隶道德”,它使为民者、为妻者、为子者都成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中国传统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而新文化运动正是要在伦理层面上改变旧文化,它把伦理的觉悟看成是“吾人觉悟最后之觉悟”,因此表现出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儒家教化方式的变迁,并分析在宋代出现转折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文化运动的“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

2017-12-1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