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前,所谓国计民生,以赋税、盐政、漕运、河工为大端,议论风生,多以此诸项为中心。成书于1826年(清道光六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虽然出自魏源之手,而所列荦荦大端皆未出旧轨。但鸦片战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政治向来是奉六经为准衡,故六经就是中国的宪法。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也是由六经里面抽绎出来的,他所以能做维新运动的领导者,造成一时的大风潮,也是因为他对于六经先做了一番维新革命的工作。

——李剑农《近代中国史》

材料三   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中国必须抛弃延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而这又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政治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至新文化运动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开眼看世界的?
2021-04-1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皖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若打破西方之上、西方历史的进步性、其他文明的相对滞后观念……11-13世纪当时中国 的“文艺复兴”时期。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不仅是程度上的变化(如人口增加,生产普遍发展,对内、对外贸易增长等等),而且是性质改 变。政治风尚、社会、阶级关系、军队、城乡关系、经济形式均与唐朝这个中世纪式的贵族帝国迥然不 同。一个新世界诞生了,其基本特点已是近代中国的特点……但这新世界生存于连续不断的入侵威胁中,侵略终于获胜,12世纪初帝国北方各省被夺,1273-1279年间全国被吞并。这种外来威胁与宋 代的经济社会史息息相关。它决定了10世纪末至13世纪末整个中国政治。

——摘编自(法国)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胡适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不是政治的而是社会的和理性的,因而文化的更新必须先于政治的再造。胡适说:“如果对新文化的接受不是有组织的吸收的形式,而是采取突然替换的形式,因而引起旧文化的消亡,这确实是全人类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们应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形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这个大问题的解决……唯有依靠新中国知 识界领导人物的远见和历史连续性的意识,能够成功地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文化精华联 结起来。”也正是如此,胡适开始把这场中国“文艺复兴”的起源追溯到了那场运动―那场运动可与 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比,其历史使命都是生活的世俗化和心灵从宗教权威下的解放。特别是它那起初 建基在藉“格物”以“致知”的律令上的科学方法。

——摘编自(美)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1917-193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1-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对“这场中国文艺复兴”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2020-10-2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是中国不断“开眼看世界”,不断用开放的心态去融入世界,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材料   1872年,清政府正式选派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其后,清政府又派遣一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海军炮舰等技术。在这120名幼童和后来赴欧洲的留学生中,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启蒙思想家严复。

如果说最早去欧美留学的潮流,是在西学强势来袭的背景下被动作出的选择,甲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的潮流,则多了一些主动性。1898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13人,到1905年达到高潮,约有8000多人。其中杰出代表包括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田汉等。

“庚款留学”在1909年一1937年之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1971人,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这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留学生,很多人成为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周培源、梅贻琦等都是“庚款留学”的杰出代表。

1915年,海归精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

到了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它一开始就是严格而有目的的革命班干部培训,在中国留学史下,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经过“文革”时期,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从1978年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

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

——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主要变化。
(2)结合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变化,说明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两年内,国内出版的白话刊物屈指可数。1919年后各地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进发出来,据当时人估计,仅1920年一年,全国陆续创办的白话报刊就有四百种之多。这一变化
A.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广泛传播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直接推动
C.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D.适应了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
5 . 1918年,上海和北京的一些重要日报刊登的都是男女演员以及歌女的八卦新闻;1919年,占据这些版面的却是对教育和哲学演讲的报道,以及翻译的高尔基、莫泊桑等现代作家的短篇小说。这一变化反映出
A.大众传媒迎合市场需求B.政治环境促进学术自由
C.知识界思想解放的深入D.青年学生自由精神觉醒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在翻译“science”时,主要引用儒家经典中的“格致”,少数人借用日语中的“科学”。到了1915年,“格致”在这一翻译中基本消失,“科学”成为定译词。这一变化反映当时中国学术界
A.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B.彻底抛弃儒家经典
C.放弃中体西用的原则D.理性认识西方文化
7 . 近代以来,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先进的中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1915年开始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官绅应对“变局”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活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列举“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相关实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思想革命的旗帜和主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2020-11-20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6年,陈独秀撰文将明中叶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分为七期,第七期是“民国宪政实行时代”,强调“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不得不待诸第七期吾人最后之觉悟”原因在于“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陈独秀此番言论意在
A.说明思想启蒙对民主政治的影响B.纠正辛亥革命中的过激倾向
C.改造并发扬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D.赞扬民主宪政建设成果硕大
9 . 1915年,陈独秀对儒家“三纲”的批评着眼于它“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1916年2月,陈独秀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是立足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对这种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因时而变B.陈独秀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绝对否定
2021-01-0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19年,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偏重于对国学的批判;但到1923年前后,学界新旧人物纷纷追随、模仿胡适整理古书的作风,国学魅力大增。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学界
A.秉承“夷夏之辨”观念B.反思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
C.否定西方近代民主思想D.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