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19年,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偏重于对国学的批判;但到1923年前后,学界新旧人物纷纷追随、模仿胡适整理古书的作风,国学魅力大增。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学界
A.秉承“夷夏之辨”观念B.反思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
C.否定西方近代民主思想D.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2 .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丧失了独立发展的政治、经济基础,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各种政治势力及思想文化界围绕中西文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 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1)以洋务运动为例,说明这一时期的“过渡人”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种“摇摆不定”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于封建群体意识……维新派的所渭“中学”实为儒家思想 为主体的“旧学”……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派处理中西方文化的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一角度,分析作者这一观点的片面性。
材料三   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 1917 1 1 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应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2020-03-04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史料研读、专题   探究、问题比较和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用这些方法分析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演进。完成以下问题。
★专题探究《中华文化史》

【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往常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进展的根源。
★史料研读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截了当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那么:《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摘自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国歌》


(2)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哪些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
★问题比较

中新社东京【2017年】12月11日电:“日本十一日在京都闻名古刹清水寺公布惯例的‘今年的汉字’评选结果,‘新’字当选”。20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冠以“新”概念的历史元素,如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世纪末的一次改革还使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试简要概括上述四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
★综合评论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进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进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差不多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差不多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确实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4)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2020-02-0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前重点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是由于民族危机引发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这个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它的内容,它的特点,也都是由于这个危机和解决这个危机的要求所决定的,都是为解决这个危机服务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并且决定了如何改造它们。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有多个观点,请依据其中的一个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反对、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2020-02-0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青年》封面变化表



上表为《新青年》封面变迁表。从表中提取历史变迁的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新文化运动初期,追求“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成为反对旧礼教的思想武器;但伴随着运动的发展,“改造社会”、“建设新社会”被思想界逐渐提到了突出而重要的地位。这种变化可说明
A.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条件初步具备B.思想界已形成了救亡图存方式的共识
C.当时知识分子们认清了中国基本国情D.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2020-06-1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据统计1915后使用次数减少的词汇有:公议、公论、小己、群、群学、会、天下、生计、计学、格致等,同时“真理”取代“公理”,由“格致”到“科学”和“生产力”。这种变化说明
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现实乱象导致价值观念迷惘
C.新文化运动后思想界主张全盘西化D.知识系统逐渐脱离儒家轨道
2020-06-2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联盟校2020届高三6月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5年,陈独秀对儒家“三纲”的批评着眼于它“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1916年2月,陈独秀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是立足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社会时局出现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三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问题:
(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性特点。
(3)你是如何看待“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2020-03-2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2届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10 . 【用词变化】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中国读书人……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求:有结论有史实。)
2019-10-15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16-2017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