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2 . 革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换代,近代逐渐有彻底变化和根本变革之意。维新之意与改革、改良相近。有学者建立近代文献数据库,检索“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1890-1926年的使用情况如图。图中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减弱B.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D.救国的主流思想变化
2021-12-15更新 | 1056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0月联合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由此,国民政府教科书在1933年这样写道:“新政能否收获还是问题”。1935年又改为“新总统准备就任期间,美国境内突发空前的银行风潮……对此总统先颁布紧急银行法,更设立经济复兴委员会,厉行蓝鹰运动以复兴全国经济。”随着新政推进,二战的进程和罗斯福连任,人们对新政的认识也有乐观的一面,这期间,著名学者费孝通对新政进行大量的介绍和解读,1947年国民政府新版教科书对新政的评价更新为:“罗斯福执政以后,献身于国内复兴事业,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担任适于一个大强国的国际责任,当政数年,成效显著,第一届任期未终,国内经济状况几已恢复原状了。”

——根据人民日报整编

材料二   20世纪初,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致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 ……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根据人民日报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辨析材料三中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对中国的解读。
4 .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再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上述现象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中学”已完全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B.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
D.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趋于激进
5 . 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革命的成功实践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中华民族的逐渐觉醒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民主革命家、政治家。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他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而立之年他“浩然弃官归里”,成为家乡一所新式学堂的校长,这是其从事近代教育、实践教育救国理想的发端。他认为“改良社会,首在教育”,“是故教者无不以护国为宗旨者也”,“普及教育之着手问题,在推广小学;推广小学之先决问题,在培植教员;培植教员之唯一问题,在兴办师范学校”;他呼吁建立统一教育体制,推进府县不同层次教育学堂设立,在府设立高级、中级学堂,在县设立初级学堂。1902年,他创立爱国女学,倡导女子德智体综合发展。1917—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蓄”,这不仅给北京大学带来了革新性的变化,也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风气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孔祥光《蔡元培早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的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教育主张产生的影响。
2021-05-17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学科网2020-2021学年高三大联考-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广东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2年上海《申报》创刊50周年,报馆借机延请各界名人对最近50年世界及中国的变化进行一次总结,梁启超应邀撰写了《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的文章。

梁启超把近五十年的中国人的进步历史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年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于是曾国藩、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所经过时间,比较的很长——从甲午战役起到民国六七年间止。约二十年的中间,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恰值欧洲大战告终,全世界思潮都添许多活气,新近回国的留学生,又很出了几位人物,鼓起勇气做全部解放的运动。


(1)结合相关史实,对梁启超的"三期进化"观点加以评论。
(2)请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上文中五十年内中外历史的重大变化,并阐释你的理由。
2021-05-17更新 | 18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至嘉靖年间,小说的特点是事有所本,不完全虚构、凭空编撰,具有一定的史实性和正统性,都极力强调儒家义理。嘉靖以后的小说不再一味地遵循儒理,小说中情盛于理的意识愈加浓重。清初至乾嘉时期,正统儒理得到了强化,重新注重讲论儒理,部分小说成了儒士作者的传声筒。清代嘉庆以后,随着八股文的逐渐衰败,小说也不再受限于儒家义理的论说,时常出现批驳和反对等言论。

——王玉超《明清科举与小说》

材料二   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引发了梁启超等人的反思,他们把由原来以变革政治制度为中心的变法运动一变而为以“新民”为标志的文化启蒙运动。在“小说界革命”推动下,小说创作被提高到社会改革的至关重要的地位。五四过后,纷纷出现的新报刊、新团体,大多以科学和民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和民主作为动员群众的口号。小说,由于其特有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就被新文化先驱首选为启蒙的工具。

——王媛《启蒙文学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特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说作为文化启蒙工具的背景及影响。
2021-12-2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多重追求。如陈独秀提出"劳动阶级的民主",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这些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对于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B.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
C.认识到苏俄革命在中国的可行性D.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2020-12-11更新 | 1652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西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精准备考原创模拟(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是中国不断“开眼看世界”,不断用开放的心态去融入世界,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材料   1872年,清政府正式选派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其后,清政府又派遣一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海军炮舰等技术。在这120名幼童和后来赴欧洲的留学生中,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启蒙思想家严复。

如果说最早去欧美留学的潮流,是在西学强势来袭的背景下被动作出的选择,甲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的潮流,则多了一些主动性。1898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13人,到1905年达到高潮,约有8000多人。其中杰出代表包括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田汉等。

“庚款留学”在1909年一1937年之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1971人,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这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留学生,很多人成为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周培源、梅贻琦等都是“庚款留学”的杰出代表。

1915年,海归精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

到了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它一开始就是严格而有目的的革命班干部培训,在中国留学史下,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经过“文革”时期,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从1978年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

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

——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主要变化。
(2)结合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变化,说明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