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6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
14世纪欧洲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世界范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上表内容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在表中能够反映出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学素养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2024-01-24更新 | 71次组卷 | 26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高三零诊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初至成化年间(1465-1487),民间一直存在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在这一趋势下,禁银政策逐步松弛,白银货币化自上而下全面展开,最终形成“朝野率皆用银”的格局。这一变化(     
A.体现了工商皆本的现状B.源于封建经济逐渐解体
C.说明了社会转型的完成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3-05-02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A.宋代人地矛盾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首过两亿得益于生产技术革命性变化
C.1700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D.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2022-02-2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12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据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
(2)由魏至西晋,“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5 . 下表是20世纪中后期联合国成员国数量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新增加国家都来自于亚非拉B.成员国的增加助长了霸权主义政治
C.变化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D.变化体现了经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2022-01-0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2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晚清宫廷对铁路的态度经历了从“力为拒绝"到“酌量试办",再到“毅然兴办",最后到“定计兴办"的转变过程,铁路建设作为富强要政,自此成为清政府的基本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外臣对铁路的态度较早地发生了变化,最高当权者的态度在逐渐地改变,铁路试办、兴办的阻力主要来自廷臣。“定计兴办"铁路政策的确立,表明了晚清宫廷顺应世界铁路建设潮流的姿态和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寻求富强之策的意愿,说明了晚清宫廷的总体思想动态已有所改观。

——摘编自朱从兵《晚清宫廷的思想动态与铁路兴办(18651889)》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铁路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铁路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路网建设规模持续增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2.18万千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整体上呈现出发展加快的趋势。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3.9万千米。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5万千米,高铁营运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在路网形成规模后,高铁运营绩效良好,部分高铁客运线路已经开始盈利。

——摘编自伍业君《新中国铁路发展成就回顾、经验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政府对铁路建设态度变化的原因,并分析这一变化的本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以及从中得到的认识。
2022-01-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下表所示是晚清时期广东沿海某地区的居民离乡谋生情况。表中数据变化
A.反映了近代中国各阶层流动趋势B.与该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关
C.说明该地区居民受外来压迫严重D.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021-12-27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环境变迁,始于秦汉。从北宋中期开始,中国环境质量整体渐劣;从全国宏观方面而言,环境最先受到严重破坏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南方生态环境遭受空前的破坏,环境变化的原因主要为人口快速增长下土地资源的不当利用。为满足剧增人口的生存之需,人们不知疲倦地向自然索取,无限地垦殖耕地,毁坏植被。中国环境的变迁,除自然因素外,根本原因在于“人为”。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

材料二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

——摘编自何凡能等《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8.6%。1949年10月,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成立,负责全国林业经营和林政工作,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林业工作。1950年,在首届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与利用”的基本方针。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大跃进”运动结束后,发展科学技术,开展木材综合利用、提高木材利用效率成为工作重点。这一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法规,禁止烧山及滥伐、滥垦,开展大规模造林,“造林后林权归造林者所有”。至1966年,全国已经成长起来的新造幼林超2亿亩。

——摘编自任铃《1949~1966年我国林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环境变迁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300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的阶段性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林业建设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1000—公元1800年部分时期世界上最大的三座城市

时间第一第二第三时间第一第二第三
公元前1000西安洛阳公元800长安洛阳
公元前800西安洛阳公元1000开封
公元前650临淄洛阳公元1200杭州
公元前430公元1350杭州北京
公元前200长安公元1500北京
公元100洛阳公元1600北京
公元361公元1700北京
公元500洛阳公元1800北京广州
公元622长安

——整理自坎德勒·特舍斯《四千年城市发展史》


上表能够反映古代中国大城市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阐释其原因。
2021-12-1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就业比例,从1982年的22%下降到8%而与此相反,在战后科技革命中兴起的新产业却在迅速发展。电子产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20%许多经营传统产业的垄断组织,为了稳定地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也在采取新的对策:一方面对传统产业实行技术改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开始兼营新兴产业,向多样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以占领新的市场和开辟新的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途径;此外,还力图将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目的是继续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以便为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摘编自宿景昌《论战后科技革命及其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95年,美国直接持有股票的人数是5130万人,占美国成年人口的31%,如果加上间接持有股票者,到1996年,美国共有占成年人口43%的人持有股票。1989年,美国有32%的家庭直接或间接地持有股票,1995年则上升到42%到2007年,美国人口3亿,股市开户人数8000多万,开户人数占总人口的近27%,全美50%以上的家庭都涉足股票市场,股票价值占美国家庭财产的1/3以上。

——摘编自徐林《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产权结构演变的趋势及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根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影响。
2021-12-0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昌吉教育体系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