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下图为1920年发表于《新妇女》杂志上的一首题为《家庭》的诗。

这首诗(     
A.标志白话文诗成为诗歌主流B.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开端
C.是青年奋起反抗旧礼教写照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12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12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

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1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2-06-22更新 | 5066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山东历史高考真题
20-21高三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毛泽东曾为纪念某位新文化运动主将而题诗一首:“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下列选项与该位新文化运动主将有关(     
A.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B.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C.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
D.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2021-08-2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士人·精英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传统士人还是现代知识精英,都要在时代洪流中作出抉择。

材料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自(北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   ……科举停废,则意味着希望的破灭。四民之首的士人不再以科举为指挥棒,而是各择出路: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分子精英,旧学即废,全国上下转而崇尚新学,留学成为读书人进阶的最好途径。然而有条件留学的知识分子毕竟还是少数,而这些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归国后往往成为上层精英,如胡适。投身实业,清朝末年,在“西潮”冲击下,“商”念来愈被提升到重要位置,与西方商战,追逐高利风行一时,很多具有传统功名的人转而投身实业,如清末状元张謇、孙家鼐。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清末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山西士子刘大鹏。还有一部分人加入会堂,或投身于军事活动,因此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向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出路更趋多样化。

——摘自何吉美《科举制的存废与清末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动》

材料三   ……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面对接踵而来的社会危机和历史巨变,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走上历史的中心舞台……发动了一场又一场政治社会的革命……。

——摘自康冀楠《清末开封:河南省革命摇篮》


(1)材料一中的“长策”指什么?如何理解“……赚得尽白头”?
(2)“科举停度,则意味着希望的破灭”,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不同时代“他们”的抉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诗一   神童诗             汪洙等宋代以及后世的补充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诗二 春愁            丘逢甲(清)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三 蝴蝶 胡适写于1916年8月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结合中国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诗歌作品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历史中的某一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0-06-2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历史试题
6 . 中国拼音字母的诞生经历了迂曲反复的艰苦历程。

1625年法国传教士金尼格自称沿了利玛窦骈音体制,写成一部《西儒耳目资》。

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也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该方案用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和5个表声调的符号,可以拼讲出当时中国“官话”的全部音节。

自民国起,汉字改革遂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在提出必须废除书写复杂的汉字的学者中,刘半农、鲁迅等尤甚。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37个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

1929年2月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等人本着“必须创造一种通俗而接近大众的、适应现代科学要求的、国际化的拼音文字”的宗旨,在苏联汉学家协助下拟订了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

1930年赵元任发表了一篇《石室诗士食狮史》,全文计94字,后扩充为103字,连同题目7字,共110字,假如全文实现了拼音化,那么就是这样的:“ShíshìshshìShshì,shìsh,shìshíshísh。Shshìshíshíshìshìshìsh……”。他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季姬击鸡记》,在提请关注汉字拼音化要面临的问题时,与《石室诗士食狮史》异曲同工。

1952年起,新中国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扫盲运动,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法定的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在1958年大规模实施。20世纪80年代汉语信息化工程进入日程,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仍然是国家的法定文字”。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中国局面可称为“万码奔腾”。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解读汉字改革演变的进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6-22更新 | 21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此外,他主张“有教无类”,将崇高神圣的教育爱倾注到贫苦子弟的身上,他对待学生真诚无私,传播知识毫无保留。孟子提倡“尚志”,也就是重视立志,认为教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为着某种信念,向着某个目标去奋斗,他还提倡“贵气”,即人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脱离低级趣味;美其道,乐其业,即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以教为乐。董仲舒认为“圣化”的教师的首要条件就是热爱本职工作,“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东汉王充强调教师在学问上要做到“博”和“通”。

——摘编自章泽《中国古代教师素质观浅论》等

材料二   康有为指出,“大学之师,不论男女,择其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为之……大学更重德行。每日皆有歌诗说教,以辅翼其德,涵养其性”。这是他对大学教师的要求,在注重“精深”学问的同时,更把“德”摆在重要的位置。孙中山主张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形成一个弘扬正气、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而这一氛围的形成有赖于有效的激励机制。蔡元培主张改良讲义……反对大学讲义过于详尽,提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研究学问。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摘编自陈光明《近代教育家论教师队伍建设今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教师素质观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古代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近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发展。
2019-10-1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胡适说:“我们为什么爱读《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呢?因为这两首诗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爱读陶渊明的诗和李后主的词呢?因为他们的诗词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爱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诸诗呢?因为他们都是用白话做的。”由此观之,下列对胡适文学改革理解最正确的是
A.胡适认为凡是古代文章就不是白话文
B.胡适认为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读懂和理解的就是白话文
C.胡适认为白话文能服务于民众才有生命力
D.胡适认为大家喜爱的都是白话文创作的作品
9 . 诗人徐志摩曾说“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影响他这段经历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019-11-01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松江、金山区2015届高三4月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10 .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上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女学校也有增加。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
(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l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紫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为什么?
2019-01-30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10年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试题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