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 道试题
1 . “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兴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有了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2)根据材料二概括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并简析三段材料的历史联系。
2021-05-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 . 古代东西方在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出现交流与融合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贱轻重皆有所称者也。

——《荀子·王制》

材料二   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构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精髓。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并且认为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面——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

——张树光、许松慧:《西方文明的摇篮一一古希腊罗马文化》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儒学与古希腊文化的差异。

材料三   在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调和论中,他经历了从以借鉴西方为重,到以中国固有文化为主的变化。这一变化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恶果所导致,同时也与西方的学说、主义在中国实践频遭挫折密不可分。——陈同《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杜亚泉》材料四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

——周月峰《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杜亚泉卷》


(2)依据材料三,分析杜亚泉形成中西文化调和思想的原因。材料四中杜亚泉认为“吾国固有之文明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3)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2021-05-1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完美个体的追求,通常就是“多才多艺”的个体。布克哈特这样描述道:“当这种对于最高的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坚强有力、丰富多彩并已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人文主义者强调发展个人的完整能力,并通过文学艺术等手段呈现完整的人的个性。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的泰斗费奇诺……强调人要达到超越性的境界就必须从个体的感官感应入手。从自然中见精神,从精神中升华个体的感性自然。

——摘编自周春生《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个体精神》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按照胡适的观点,“民国六七年北.京大学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无论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门,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郁达夫亦指出:“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思潮。即这种“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现”的思想表征。

——摘编自高力克《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个体精神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倡导个人主义的历史意义。
2021-06-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学是培养硕学闳才的场所,教育应该是为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的,要立于国民的位置。蔡元培先生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改变学生的观念。 教育学生在求学时要抱定宗旨,不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大学不是养成入仕致富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而要求学生得真学问。致力于将学子培养成为具有高深学问的研究者和改造社会的中坚人物。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对于人之个性培养的作用,并以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来概括教育培养的功能。

——摘引自孔祥光《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高校迁往大后方坚持办学。然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华北联大却挺进到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坚持办学,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华北联大学生生源的来源十分广泛,他们的政治素质、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华北联大十分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学校设立了政治指导处,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院系设立政治指导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区建设等专题报告,比重约占全部课程的20%。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消除旧中国的教育和生活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摘编自王大广《华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历史贡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历史背景,概括蔡元培北大办学的核心理念。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北联合大学的办学方针与蔡元培北大办学方针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中国共产党创办华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意义。
5 . 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变异,思想文化异彩纷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人记载:“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逐末之人尚少,今……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随着商业繁荣,一些进步人士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学者余英时认为,名士群起为商人作传、写墓志铭,当数明代新现象。王守仁在《节庵方公墓表》(墓主弃儒经商)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此文被余英时誉为“新儒家社会思想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

材料二     昆曲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从晚明到乾隆。江南文人雅士因富裕而有了闲情逸致,追求审美品位精致化,投身戏曲创作,浸润在柔靡艺术境界之中。汤显祖所学的思想主脉,是赤子良知、解缆放帆等。“解缆放帆”就是把束缚思想的船缆解开,把帆升起来,让良知翱翔。小说戏曲的蓬勃写作与戏曲表演的兴盛,与阳明学派心性自主想法的普及民间,关系十分密切。

--摘编自郑培凯《晚明文化与昆曲盛世》

材料三     就儒家观点而言,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五伦”,传统顺序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别、长幼之序和朋友之信。然明《山水情传》论道:“话说人生夫妇一伦,乃是五伦中第一件。”《放言》提出:“故朋友者,五伦之纲也。”毋庸置疑,明末是第一次大规模批评儒家伦理的时代,它与“五四”新文化关系颇密,并成为其文化源头。尽管明末、近代、“五四”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各有差异,但是批判儒家传统伦理的精神无疑归趋一致。

-摘自陈宝良《明末儒家伦理的困境及其新动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明代“六七分去农”“逐末”的原因。从“四民”的角度,概括余英时赞誉《节庵方公墓表》的理由。
(2)写出材料二中著名戏剧家的一部昆曲作品。根据材料二,简析晚明昆曲蓬勃发展的原因。
(3)明代儒学仍居正统地位,但也受到一定冲击。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①说明儒学的正统地位在平遥古城的城墙设计与建筑布局中的体现。②概括材料三儒家伦理的“新动向”,简述“五四”时代陈独秀如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
2021-05-11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210719-002【2021】【高三下】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中庸》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等

材料二   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近七十高龄仍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陈独秀等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材料三   在伯里克利看来,治理关心、参与。他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表达了雅典城邦最盛行的治理思想: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

——摘编自晏绍祥《任人评说的古代希腊民主治理体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治理思想。
7 . 面对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5世纪之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领先,从此之后在几百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在近代化的进程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不但在物质层面上,也在思想层面上。

——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直到19世纪中叶,我们才开始憬然于“船坚炮利"的“夷之长技"对中国也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到了19世纪末期,才又ー步认识到,在物质层面的后面,也还有社会政治体制的问题。稍后又意识到,不仅有社会政治体制问题,而且还有理论方面的问题,于是,20世纪初就呈现出大量宣传西方思想理论的潮流。

一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一一这就是结论。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之后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物质层面“社会政治体制"理论方面"的重大事件。
(3)材料三中“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走这条道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的影响。

——摘编自盛文林《最经典的国学常识》

材料二   清代汉学发轫于明末清初,是继宋明理学之后产生的一个学术流派。之所以称之为汉学,是指其经学研究与宋学相对而言,主张回溯和尊崇汉代的经说。就其学风和研究方法而言,普遍强调读书,注重实际,倡导以朴实的经学取代空疏的理学,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精神。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儒家学说。运动的倡导者从反对政治专制出发,对思想领域的文化专制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其焦点就是批判三纲五常,反对尊孔复古。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学知识,概括从汉到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并说明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汉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文化运动对儒家学说的批判。
2021-04-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

——梁启超

材料三   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曾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背景。
(3)材料三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评价儒家思想的?你怎样看待该评价?
2021-04-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放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律法的时代。中国的儒生崇拜个唯一的上帝,但却听任人民受和尚迷信行为的蛊惑。他们接受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几种教。官员们认为人民可以信奉跟国教不同的宗教,就像食用一种比较粗糙的食物那样。他们容忍僧侣的存在,但加以遏制,而在几乎所有其他地方,从事僧侣这一职业的人都有很大的权力。确实,中国的法律不谈死后的惩罚与奖赏,中国人不愿肯定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他们与一切开化的伟大民族之间的这一差别是惊人的。虽然地献之说有用,但中国的政府都从不采纳,他们只满足于鼓励人们虔诚放天和为人正直。

——摘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一些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单纯的政治革命尚不足以救治中国,原因在于多数国人思想守旧、迷信盲从,无独立性,无自觉心,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人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与封建政治、奴隶政治没有两样。因此,若想保住共和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应该首先培养国民的自觉、自动精神。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宣传现代文明意识,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对于儒家本身所批判的也主要是其中的纲常礼教观念,至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语,勤、俭、廉、洁、诚、信等价值观念,以及儒家的大同理想等仍常为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们借用。他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道德价值取向,借思想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取向等。

一一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伏尔泰和古代中国政府对儒学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的意图及特点。
2021-05-0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