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价值和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当时的时代主题是
A.救亡图存B.民主科学C.思想启蒙D.学习西方
2022-04-2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1917-1918年间,《新潮》《华工杂志》《欧战实报》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罢工风潮.俄国工人罢工以及伦敦纺织工人罢工运动等,时人指出:“欧战以还,世界资本制度之国家,无一不受社会革命之风潮所激荡。”这表明当时的知识界(     
A.“以俄为师”成为各阶级的共识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民主与科学思想广泛传播D.积极探索救亡图存新路
2022-04-27更新 | 69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渝东六校共同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13年6月,严复在中央教育会发表的演说《读经当积极提倡》中指出:“大凡一国之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至于人之所以成人,国之所以为国,天下之所以为天下,则舍求群经之中,莫有合者。”严复积极提倡读经,旨在(       
A.坚持维新派的改革方案B.积极倡导兼容并包思想
C.纠正新文化运动的偏颇D.使国人保有独立的国性
2022-04-26更新 | 332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指出:“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了三四十里。若是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会走了。”由此可知,胡适
A.主张资产阶级激进派要起到引领作用
B.强调民主、科学与封建文化的不可调和
C.主张引领人的激进带动全局的调和
D.强调学习西方和反封建的彻底性
6 .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
A.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B.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C.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2022-04-23更新 | 397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融合了儒家和法家学说,大力倡导礼法、德刑并用,并吸收了墨家的“兼爱”“尚同”等思想和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这使儒家学说成为那个时代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者之一。东汉儒生牟子原著《理惑论》在讲述佛教教义的过程中,时而引证《老子》时而援用儒家学说,表现出融会儒、道、佛三家的倾向。魏晋时期,佛教与儒学,道学、玄学交融并汇。然而,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建立哲学体系时运用的不是来自印度的因明逻辑,而是魏晋玄学的形名学与言意之辨。

——摘编自周东娜《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时至近代,在中西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中学”的势力曾远大于“西学”。近代早期,林则徐组织翻译西书、西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他们都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和神圣性表示怀疑,而在主观上处处维护其尊严。到19世纪60年代,有识之士认识到传统文化有些地方落后,于是热衷“洋务”,提倡“西学”。但是“变器不变道”“变末不变本”始终坚持的是“采西学、制洋器”的原则。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再是原封不动地保持传统文化,而是扩大了吸收西方文化的范围,对进化论、民权思想和政治制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政治理想、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方案,是此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主张。

——摘编自李侃《简论中国近代文化与近代革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汉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022-04-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新文化运动期间,傅斯年认识到,用新的白话文来催生中国思想变革、激活中国“新的政治”,是最有效的救国之事;陈独秀也认为“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我国据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据此可知,他们二者
A.将文学改良与政治革新结合B.试图通过新文学宣传新思想
C.都属于白话文运动的开启者D.具有反传统的民主主义倾向
2022-04-23更新 | 234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后几十年间,汉语吸收的外来词汇远远超过了延续千年的汉唐时期,其借词的规模、范围、数量,都是空前的。诸如:民主、科学、来复枪、麦克风、巴士、咖啡,等等。这种变化说明
A.近代汉语因战争被逐渐欧化B.近代社会变迁影响文化生态
C.西学东渐有利于白话文改革D.外来词与文化侵略同步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认为“提高就是——我们没有文化.要创造文化;没有学术,要创造学术;没有思想,要创造思想,要‘无中生有’地去创造一切。这一方面.我希望大家--齐,同心协力用全力去干,只有提高才能真普及”。据此可知,胡适主张(       
A.使文化提高与普及相互促进B.借助西学提高传统文化地位
C.全国民众集体参与文化创造D.通过创造促进新文化的普及
2022-04-20更新 | 299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