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如图(新华社照片)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一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的情形。图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建国初期农业改造的完成B.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
C.新中国对公民人权的重视D.新中国义务教育逐渐开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 ( 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这反映我国
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
录取率%4.86.1    28.7     24.65772.3
A.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现了普及的目标
C.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D.践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2022-07-03更新 | 234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中学2020届高三7月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某省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数(单位:所)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小学中学高等学校
194927 47666411933.891.77
199834 4804 635303(含两所
民办高校)
951571.551.4

据表格中的数据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主要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4 .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的提升B.科技发展的需要
C.世界潮流的推动D.对外政策的改变
2022-03-1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开门,翻身得解放的工衣群众都希望能走进校门。然而,当时的学校数量有限,所以希望受教育人数的无限性和国家所能提供的学校数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刘少奇在调研的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的政策,即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而且还扼制了轻视体力劳动的不良风气。随着入学机会的增加,学成者要求升学与上一级学校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又重。新凸显,当时国家还无力解决这一继发性的矛盾,因此就导致了为了升学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片追”搞了没几年,就被“文化大革命“运动淹没了,“上山下乡,向工农学习”代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累积了十年的青年要一次性地拥入大学的门槛,所以“片追"又一次成为学生的选择。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2021-10-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B.基础教育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稳步实施D.基础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 . 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育、科学、文化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 三个面向”、“ 科教兴国”、“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新华字典》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一部工具书,自诞生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其中一次修订增加了如光盘、手机、木糖醇、克隆、基因、期货交易、盗版、绿卡、社区、超市等上百个新词。这次修订
A.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B.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
C.是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具体体现D.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气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中,将基础课程明显减少,专门化课程的总学时高达400学时。虽经1953年青岛修改教学计划会议,这种情况有所缓解,然而,综合大学只重教育不重研究、工科院校又只注重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某些专业的局面仍未得到彻底纠正,导致基础理论工作无人问津。加之学习和使用俄语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风靡全国,语言的障碍制约了中国与世界其他科技大国的交流,无形中越发拉大了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

——摘编自刘茗、王鑫《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对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0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行新学制,规定中学堂科目包括修身、读经讲经、外国语、算学、物理及化学、体操等12门,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占有较大比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取消读经讲经课,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权利。

——摘编自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女性的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学校教育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对中国女性发展的意义。
2021-09-1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